第一百一十八章 閑扯淡

有一種言論:中影投資好萊塢,只是一家公司的正常經營策略……在中影之前……有很多內地文化企業染指好萊塢制片行業……

中影也是一樣……只不過中影是國字號而已,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問題是中影享有引進片權利,剛好呢,北美本土票房收入增長變緩,好萊塢正積極研究如何進入中國市場。

如果跟中影合作,是不是有發行優勢?

原時空,就是這樣,迪士尼的《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要到5月12日才會在中國內地上映,這與該影片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幾乎其他所有國家中5月1日的首映式相比晚了近兩個星期。

為什麽晚兩個星期?

因為《速度與激情7》唄——中影參與投資……

但……中影畢竟是國字號,你投資外國電影算怎麽回事?

咋了,向買辦看齊?

估計韓山坪也擔心出現這種風言風語,所以,他才問的沈旭東。

旭東反問:“為什麽要投資好萊塢?中影光靠引進片的權利,一年少說分賬十個億把?”

“這不是忙著上市嗎……”

“哦……”

那就可以理解了!

借助投資好萊塢大片的風口。

“我們跟傳奇合作,準備投資了幾部電影……”

“其實傳奇只是一家電影投資基金會……”

沈旭東大概介紹了一下傳奇娛樂的誕生過程。

就是一家投資拼盤演化而來!

其實理論上來說,電影公司當然可以完全依賴自有資金來拍攝電影,而且九十年代以來,次級回收渠道的豐厚利潤足以支撐電影公司拍攝億元規模的超級大片。

但無一例外,所有電影公司仍然向外尋求投資。

原因有很多,比如分攤風險,提高開工數量,哭窮以讓明星和經紀人降低片酬,等等,但最主要的秘密在於,電影公司和外部投資者的合作,是基於某種不平等條約……

“不平等?”

“對,”沈旭東點頭:“比方說一部1.5億美元的大制作,公司你自己掏50%,完後外界資金50%,但電影公司最後分得的利潤卻比外部投資者多很多。”

“多很多?”

“您看,一部電影的票房回款,先從裏面扣掉占總票房10-15%的發行費以及其他營銷支出,再和外部投資者平分,這當然看起來是公平的,只不過對電影公司來說,坐收發行費把一件有風險的事變成相對旱澇保收,再加上各種會計策略,總而言之,引入外部投資者,對於好萊塢電影公司來說,是一件可以揩油的美事。”

“就像你們公司的溢價投資?”

沈旭東承認了:“對!”

……

天美傳媒每年都會吸引外界投資,當然,外界投資需要溢價20%進入……

一部電影成本一個億,公司掏五千萬,外界資金5000萬,然後分一半收益給你?

想的挺美!

電影投資屬於小圈子遊戲,不是說你有錢就能玩的轉的。

溢價20%還是有點關系的投資方。

後世,但凡有點品相的,都會將投資份額溢價出去。

尤其是稀缺的好項目、大項目將更受青睞,更容易溢出好的價格!

舉個例子,《人間·喜劇》溢價到了3億。

一部喜劇,溢價到了這種程度,確實挺罕見的!

歸根結底,是因為內地電影的資源分配不均。

大部分情況是溢價50%左右,一部電影1億的拍攝成本。公司對外發售1.5億的成本,公司先回本5000萬……

影視是極其依賴資源的行業,擁有了資源,就擁有了話語權,在大公司的角度,花大量的時間、精力開發了好的項目,用盡關系拿到好的資源,自己的努力成果顯然不能白白被他人所用,因此也就產生了溢價。

熱錢湧進電影圈,尤其是以金融機構、影視基金為主的行業外投資方,他們投資項目的標準,或者是具備高溢價條件的標準,依然停留在大IP、大演員、大導演上,很難對實際項目內容有專業的判斷,在這些投資方眼中,項目只分大小,不分好壞,因此這一類投資方是最容易接受爛項目高溢價的。

溢價是因為好項目太少、想投資好項目的人太多造成,這種不平衡只能用錢來解決,沒有人會把賺錢的機會白白讓給別人。

電影溢價對於主控方來說無疑是一筆額外的收益,也讓部分收益提前回收。

同時也是一種風險轉嫁,保護自己利益的一種方式,將風險規避在前期的項目運作當中。

……

聽完沈旭東關於傳奇影業的摸底,韓山坪大概懂了:“你的意思是這就是個中間商?”

“對,中間商!”

“那我看宣傳,《蝙蝠俠》、《斯巴達三百勇士》都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