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黑科技膠囊內鏡(第3/3頁)

和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統稱為炎症性腸病(IBD),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腸梗阻,病程多遷延,反復發作,不易根治。

這麽一說,似乎的確是比較符合余思思的病情特點。

但是克羅恩病有一個特點,就是發病很緩慢且隱匿的,從早期症狀出現到確診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而且臨床表現並沒有什麽特異性,你醫生不能光憑著病有人腹痛腹瀉就懷疑這是克羅恩病吧?

一般都是需要做個結腸鏡,如果鏡下出現像鵝卵石鋪路一樣的腸黏膜增生,再進行組織活檢後即可確診為克羅恩病。

所以這病確診非常依賴腸鏡,國內也只有陳棋這樣少數能玩內窺腸鏡的才敢診斷。

男醫生外面在聊天探討病情,病房裏,蘭麗娟經過結腸鏡檢查後,結果也讓大家失望了。

沒有明顯異常,沒有腫瘤,沒有腸炎,沒有克羅恩病,什麽都沒有發現。

這就麻煩了。

胃鏡腸鏡都沒有表現出異常症狀,之前所有假設的疾病全部推翻。

這時候張偉忠教授卻提了不同意見:

“整個消化道那麽長,胃鏡能看上部分消化道,腸鏡能看下部分,中間的消化道(空腸、回腸)沒辦法看,會不會是這裏有問題呢?”

童教授嘆了口氣:

“問題是中間的消化道沒辦法檢查呀,除非就是動手術做診斷性探查,可是這樣的代價太大了,萬了沒問題,病人就白挨了這麽一刀,還會留下難看的疤痕。”

陳棋坐在那兒卻是眼睛一亮,心想你們沒辦法,我有辦法呀。

想看到中間段消化道,除傳統的胃鏡腸鏡外,後世還有一種特殊的檢查方法,那就是“膠囊內鏡”。

膠囊內窺鏡實際是把攝像機縮小,植入醫用膠囊,幫助醫生對病人進行診斷。

一粒小膠囊就是一個探秘人體的攝像工作室,甚至可能成為遨遊人體的“飛船”。

從外表看,它與普通膠囊藥區別不大,但它是一台微型攝像機,用於窺探人體腸胃和食道部位的健康狀況。

患者吞服後,膠囊隨胃腸肌肉運動沿消化方向運行,拍攝圖像,再把圖像傳至患者系於腰間的數據傳輸裝置。

醫生再把膠囊拍攝的圖像下載於電腦,膠囊在24小時內自動排出體外。

而且使用膠囊內窺鏡,患者可保持正常活動和生活,非常方便。

問題就在於,1989年膠囊內鏡還並不存在,那麽陳棋又只能靠金手指作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