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中山醫院張教授(第2/3頁)

可惜內鏡手術在國外也不是主流手術之一,會操作的醫生不多,加之儀器昂貴,輕易不會讓外人觸碰。

所以做為進修醫生的張偉忠並沒有機會親自上手內鏡手術,頂多就是打打下手。

但他怎麽也難以忘記第一次見識內鏡手術,那是一例早期胃癌切除術,全程不用開刀,就靠一根管子就輕松搞定。

從那一天起,張教授就對這種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微創手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進修回國以後,他也是極力主張自己所在的中山醫院能引進內鏡技術,成立國內第一家內鏡中心,成為引領潮流的新技術開拓者。

可惜八十年代,不只是基層醫院財政困難,就算是中山、瑞金、華山這樣的頂級醫院,同樣面臨著生存問題。

畢竟這個年代窮呀,不像後世,全國的病人都往這些醫院跑,頂級醫院不缺病源不差錢。

八十年代滬海市頂級醫院的病源主要就是面向當地人,或者周邊縣市,病源有限,老百姓口袋裏的錢也有限。

可滬海市頂級醫院那麽多,中山醫院也不是一家壟斷,沒有錢呀。

所以張教授呼籲了多年的內鏡技術引進還是沒有完全成功,或者說成功了一半。

中山醫院的“胃腸鏡中心”的確是成立了,張教授也成為了中心主任,可是使用的還是老式的儀器,主要用於檢查用,並不涉及內鏡手術。

這也成為了張偉忠教授的一塊心病。

他不甘心,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國內外關於微創手術的新聞,總想著怎麽樣才能找到突破口。

這天上班,12月的滬海市還是很冷的。

作為南方海邊城市,濕冷就如同魔法攻擊一樣,哪怕人們穿得再厚,冷風也能透透層層布料,一直冷得深入骨髓。

張教授是一路小跑著跑進“胃腸鏡中心”的,今天是他坐門診的日子。

進門後全身都抖了幾下埋怨道:“出那娘,今朝哪能嘎冷咯,凍煞塌了。”

張偉忠的本職工作是外科醫生,成立了胃腸鏡中心以後正當他準備大幹一場,成為國內“內鏡之父”時,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

一個是自己技術不行,國內的內鏡人才幾乎沒有,去國外的醫生也不肯回國。

另外一個就是各類型內鏡儀,尤其是可以動手術的內鏡設備全部需要進口,人家對你技術壟斷,那價格只能用天價來形容,動不動就是幾十萬美元。

如果按照國內第一家內鏡中心的標準,可以開展臨床工作的程度,全套設備+手術室+培訓費起碼在幾百萬美元以上。

注意這個“培訓費”,真的非常坑,人家就是欺侮你國內無人會操作,所以就會派出幾個外國醫生來教導你。

然後這個培訓費就是天價,人家一天要幾千美元,這一個月培訓下來沒有十幾二十萬根本拿不下來。

對八十年代國內的窮醫院來說,十幾萬人民幣都舍不得花,何況是寶貴的外匯?

所以張教授力主的“內鏡中心”就在了爛尾工程,建是建起來了,就成了眾多輔助科室之一,跟X光室,B超室是一個級別的。

與其叫內鏡中心,不如叫“內鏡室”

誰能想到這麽一位畢業於國內名牌大學,出國進修過的頂級醫生,回國後卻是在給病人做做胃鏡,做做腸鏡。

落後就要挨打,連醫學也是如此!

一進辦公室,張教授就看到不少小醫生圍坐在那裏,似乎爭論得很激烈。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是呀,開什麽國際玩笑,居然可以用胃鏡做這麽復雜的手術?”

“我也不信,你要說米國醫生做的還有可能,一個基層小醫院能做這種胃底折疊術,放衛星了。”

張教授放下外套,一邊穿工作服一邊問道:

“怎麽了?一大早就吵吵上了,哪家醫院在放衛星?”

大夥兒一看張教授來了,仿佛就跟找到主心骨一樣紛紛圍了上來,小醫生沈建明拿著一張草稿紙激動地說道:

“張教授,你來說說看,通過胃鏡手術,能不能完成這樣的胃底折疊術?”

“噢,我看看。”張教授接過草稿紙,看著上面的草圖問道:

“這是食管?然後這邊的胃反向折疊起來,跟食管壁縫合在一起?不對呀,這食管怎麽畫得這麽長?”

“張教授,這台手術把腹段食管也延長了。”

張偉忠本來還不在意,可是越聽越驚訝:“你們是說,這樣一台手術,我們國內已經有醫生使用內鏡完成了?”

旁邊一個小醫生俞觀群急著說道:

“對呀,據說是一例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症,有一位醫生就利用這種胃底折疊術控制住了賁門松弛治愈了病人,還是用內鏡完成的,剛剛我們還在說這絕對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