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華國,越中市區,西郭門外,越中四院職工小區。

今天的轅門橋格外熱鬧,往西出城的道路甚至都堵車了,這在八十年代的越中絕對是罕見的一幕。

環城河邊,一個現代化的、嶄新的、氣派的住宅小區正式落成了。

小區門樓上,“越中四院職工小區”的招牌格外明顯,上面還被掛了大大的紅花。

小區門口,這時候已經人山人海了,仔細一瞧,主要都是以越中四院的職工,以及職工家屬為主。

今天越中四院除了保留部分門診外,其他所有職工能來的全部都來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笑臉,不少人還在熱烈討論著房子如何如何。

黃瑛看了下手表,正是上午9點,吉時己到,於是轉過頭,示意了一下總務科的人。

一時間,鑼鼓喧天,鞭炮齊放,所有人都跟著歡呼了起來。

不得不歡呼呀,已經是1987年了,還在造職工小區的企事業單位幾乎已經沒有了,因為這個時候國企已經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

至於說政府機關單位想建職工宿舍,那也是千難萬難,這年頭的政府哪有錢呀,連公務猿收入都是企業高。

問題是財政困難,可職工們對住房是有極大需求的。

尤其是越中四院,老職工幾乎都是南下幹部,老家全在北方,在越中是沒有根基的,雖然當年醫院提供了住房,也都是小平房。

這批老職工就面臨著多個子女結婚,有第三代誕生,一家人居住在一個平房裏,這個矛盾就凸出了。

而年輕職工分配到越中四院,因為買不起房只能租住在老百姓的家裏,或者十人一間的大通鋪宿舍,居住條件可想而知。

結婚要有房,這個要求可不是後世才有,八十年代同樣流行。

當然八十年代要求的房子也不說是什麽學區房、大平層、別墅排屋啥的,女方一般就要求有一間20平米的房子就成。

可就這麽一個簡單的要求,很多四院的年輕職工也完不成,因為房地產市場沒有開放,你就算有錢也沒地方去買。

何況在沒有藥扣紅包講課費的年代,醫生能有幾個錢?

全靠死工資買房,再過40年一樣是個笑話。

而福利分房又輪不到他們,於是也就成了最慘的一代人(後來是一代比一代慘)

華國人對於自己家,自己的房子是有執念的。

租房過日子,那叫寄人籬下,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誰願意過這樣的日子?(女孩子的口頭禪)

陳棋在越中四院當院長才2年多,為什麽短短時間內的威望能達到那麽高的程度。

一來是他業務水平高,臨床技術是國際級的,大家不得不服。

另外最重要一點,是他這個院長能搞到錢,願意給職工發錢,甚至還千方百計自籌資金,替職工建造了一個可以說是越中最豪華的職工小區。

這樣的院長誰不支持?

可惜這樣的好院長被調去援非了,2年後回來升一級,大概率不會留在四院,這讓四院的職工們好一陣失落。

“四院小區”的設計,陳棋是參考了後世商品房的戶型,這樣就做到了有別於筒子樓的格局,讓人眼前一亮。

另外,樓房與樓房之間預留了非常大的間距,暫時造了寬大的綠化帶,

用陳棋的話說,未來小區汽車多了,這些綠化帶可以縮減一半改造成停車場。

還有,小區設計了一個文體中心,有一個小公園,一個藍球場,一個羽毛球場,一排乒乓球桌。

最領先於這個時代的設計,是陳棋規劃了一個社區服務中心。

一樓是宴會中心,最多可以擺40桌,將來誰家有個婚喪嫁娶辦酒就這裏,甚至搞個文藝匯演都行。

二樓是老年活動中心,小型圖書館,社區辦公樓。

另外就是全越中獨一個的“醫療中心”,裏面醫療設備、搶救藥品和日常藥品齊全,絲毫不亞於一個鄉鎮醫院,只要有醫生,隨時可以提供醫療服務。

四院別的不多就是醫生多,

這個醫療中心門診大家輪著去坐,所產生的醫藥費可以計入職工公費醫療,不用個人掏腰包,極大方便了“家屬們”,以及晚上的急診就醫。

誰不怕死?誰不在乎自己的健康?

越是有錢人,有權的幹部就越怕死。

現在整個小區都是醫生,還有一個“醫療中心”,各方面配套齊全的新小區,不知道多少人覬覦,看著直流口水。

住進了這個小區裏,就跟住進了一個保險箱似的,這有個身體不舒服敲敲鄰居的門就行。

你要是半夜發生了急診需要搶救,小區廣播一放,恐怕各科醫生,主任專家全部都能到齊,你就算想死也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