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爆炸是電影藝術,但不只有爆炸(第2/3頁)

有這樣一個紮實的核物理基礎,以後完成了電影《奧本海默》拿到任務獎勵,解鎖了可控核聚變後,再加上徐諾之前有搞出冷聚變的成果,因此參與到可控核聚變的研究當中就顯得很合理了。

徐諾這一次的目標就是要讓可控核聚變不再是五十年後又五十年,而是要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之內,將其變為現實!

“導演,我們再來一遍嗎?”

就在徐諾沉浸在自己這次完成電影小任務的系統提示之中的時候,耳邊傳來了劇組工作人員的聲音。

“嗯嗯,哦好,剛才那個鏡頭我們再來一遍,曼恩·基德,你準備好了嗎?”

徐諾聞言之後,便點了點頭,然後看向了不遠處飾演男主角奧本海默的演員曼恩·基德。

只見曼恩·基德將手中的帽子再戴上,笑著回應道:“當然。”

在這西北的沙漠戈壁之中,現在這個時節正熱得很,再加上奧本海默有時候會戴上一頂帽子,因此作為演員的曼恩·基德就算是再熱,要到了拍攝的時候,帽子也是會戴上的。

“那好,各部門準備,我們再來一遍。”

徐諾對於這句話簡直再熟悉不過了。

因為徐諾拍了那麽多部電影,經常一個鏡頭不可能一遍就拍出自己滿意的結果,所以每當再拍一遍的時候,徐諾就會喊出這句話。

當徐諾正在這邊忙著拍攝的時候。

助理文若涵用老板的手機接到了一個電話。

老板徐諾他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在認真拍攝工作的時候,手機會交給助理文若涵保管,他不希望在拍攝的過程之中受到外界的幹擾。

“嗯嗯,對,老板他正在拍攝,好,好的,我一定會轉達給老板的,嗯嗯,羅偉上校再見。”

文若涵接聽的這個電話是科技署那邊羅偉上校打來的。

約莫過了一個小時後。

徐諾終於拍好了曼恩·基德飾演的奧本海默與盧卡斯·迪奧尼西奧飾演的曼哈頓工程區司令兩個人的一場戲。

這場戲並非什麽大戲鏡頭,只是兩個人在核試驗小鎮這邊的一個對話交談的劇情。

緊接著下午要拍攝的是曼恩·基德與飾演愛德華·泰勒的演員的一場戲。

愛德華·泰勒也是美利堅的一名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並成為了曼哈頓計劃的早期成員,參與研制第一顆原子彈。

在這段時間裏,他還熱衷於推動研制最早的核融合武器,不過這些構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得以實現。

可是就在二戰後,在一場對於奧本海默背景調查的聽證會上,愛德華·泰勒對這位過去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同事作出了一些具爭議性的證詞,也正是因為這樣,此後他在科學界中變得不受歡迎。

愛德華·泰勒的一生因其科學才能、欠佳的人際關系,以及善變的個性而知名。

或許他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稱號“氫彈之父”!

對於這個角色,徐諾做了一些藝術化的處理。

那就是讓他在兩個階段中使得這個角色更頗具藝術爭論性。

第一個階段,也就是在曼哈頓計劃工程研制原子彈的時間裏,徐諾讓他與奧本海默之間有較為密集的交流與認同。

甚至可以說是“朋友”徐諾想要表達出那種若即若離般的情感。

只要在第一階段將這種兩個人之間的這種“既好又欠佳”的關系給渲染好了

那麽在第二階段,也就是對奧本海默的“審判”的時候,當愛德華·泰勒站出來對這位“老友”做出具有爭議性證詞的時候,才能夠將這個角色的藝術性給塑造好。

畢竟徐諾拍的是電影,而不是紀錄片,電影的話終究是要講究藝術的。

在徐諾此前拍攝的商業大片電影裏面,或許爆炸就是藝術。

但徐諾深知,電影藝術不只是爆炸!

同樣,在《奧本海默》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裏,徐諾也將會對奧本海默這個角色進行藝術化的塑造。

因為在第一階段時,奧本海默組織領導曼和頓計劃原子彈的研究,自然是懷著拯救世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想法。

匯聚核物理領域的一眾專家,並完成原子彈的核試驗,為美利堅、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樣一個人物,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啊!

雖然徐諾已經很難去真正的揣摩那個時候的奧本海默是不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與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

但電影是可以進行這樣塑造的。

徐諾給曼恩·基德交代的就是,在這個時間段拍攝的內容,要讓他盡顯個人的那種意氣風發的感覺。

曼恩·基德不愧是一名中青年的實力派演員,雖不及盧卡斯·迪奧尼西奧那樣的名氣與咖位,但他的表現徐諾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