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七章 人才濟濟

火翊的速度已經夠快,可還是用了將近十天的時間,才將大魏的內政做了一個大概的梳理。

預計帶著柳婧回到昌邑生產的計劃,被大魏國民對昌邑大軍的敵視,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任何人一個國家,骨子裏都有著一股愛國情緣。昌邑滅了大魏,殺了大魏的國君。舉國上下出現一片抵觸情緒。更是擔心火翊會明裏暗裏的屠殺朝中重臣。

第一日火翊招集原先的朝廷大臣上朝時,就有過半的大臣沒有來。

火翊體恤他們的惶恐,並沒有強求,以禮後兵的派了陳巖一一上門去請。基本上都吃了閉門羹,整個朝政眼看著就處於了荒廢的狀態。

這樣的狀況,讓火翊不敢現在就返程回昌邑。

火翊不怒反笑,他有心想給大魏的子民一個沒有多大變化的朝廷,是他們自己放棄了自己的權利。

他令阿蒙達張出了皇榜,明確告知:三日內,願意上朝為官的,原先的職位替他們留著。三日之後,沒有正當理由而沒有來上朝者,一律降為平民百姓,不再享受該有職位上的待遇。

另一方面,火翊廣開科考。他要從全國各地,廣招有識之士補充進朝廷官員裏的空缺。

科考的日期特意放在了二個月之後,一來可能給考生留出一些準備的時間;二來也方便地處偏遠地帶的考生進京趕考。

這一次科考,火翊特別的將科考的內容傳回昌邑。鼓勵昌邑本國的學子來大魏任職。他不相信會沒有人應考。

事實證明,才半個月的功夫,整個大魏的京城就已經是人滿為患。阿蒙達與火翊商量之後,不得不采取了分批考試的辦法,將科考分批次進行。

不但是大魏本國的人士,就是遠在昌邑國的許多學子也遠道而來。

昌邑本國可作用的職位並不多,而大魏正是百業待興。行行業業都需要官員。在昌邑看不到前程的學子,在得到了消息之後都紛紛的來到大魏尋找機會。

大魏本國的學子,尤其是那些貧窮落後地區的學子。苦於沒有行賄長官的能力,在原先大魏每年一次的恩考之中,飽腹經書卻無用武之地。還沒有進考場就已經被刷了下來。

這批人當中,本就對大魏官場失望透頂,連帶著對大魏的國君也是怨聲怨道的。他們對於昌邑統一了大魏,倒並沒有多大的排斥心理。

他們不管是由誰稱帝,只要是能夠給予百姓帶來福祉的皇帝,他們都願意接受。在他們的心理,最不濟總不能比原先的魏王管轄下的官僚還要差勁吧。

現在可好,聽說昌邑的國君統一了大魏,把大魏並入了昌邑的國土。這些貧窮的學子抱著一絲的希望也來參加科考,想不到許多人一試即中。

這樣的結果,大大的刺激著抱著觀望態度的學子。他們得知昌邑的國君是來真的,只要是有真本事的學子都會得到重用。

他們都想借助於此次機會擺脫貧困。一時間應試者多如牛毛。

火翊想不到應試者會如此之多,武試由他親自負責。文試他從昌邑將程子碩給調了過來。

程子碩這個人,除了貪財,確實是有著真材實料。在文官當中,也是少有的人才。

當初柳婧也是看中了他這一點,這才暗中扶持他頂替了尹斯林的職位。

程子碩在昌邑時,由於選秀一事暗中斂財,被火翊以選秀事務繁忙為由削了他的實權。他一直想要找機會重新得到火翊的信任。

現在火翊不計前嫌的把他從昌邑調了過來,讓他主持文官的考試。他很是珍惜這一次機會,知道他能不能重新得到火翊的起用,就看這一次他的表現了。

程子碩快馬加鞭的來到了大魏之後,盡心盡力的替火翊把好選撥人才的關卡。

做為主考官,這是一個肥缺,可是這一回程子碩很有自知之明,他沒有再起斂財的心思。他知道能否重回官場,這是他唯一的機會。他不敢再暗中做手腳。

火翊嘴上不說,只是以選秀任務艱辛,讓他一心一意的負責好選秀的事情就好,其時火翊的心裏跟明鏡般的通透。

程子碩也是後來才悟出了,火翊明升暗降了他的職位的緣由。

他想不到火翊還會把這一次的重任交給他。他決定這一次他絕對不會再讓火翊失望。

火翊向來以事論事。他明知道程子碩愛財,可是他還是把他給調任了過來,把主考官這麽一個重要的位置給了他。這還得力於柳婧的推薦。

柳婧當初暗中選擇官員頂替禮部尚書這一肥缺時,就是暗中考察了放久程子碩,得知他愛財,卻是因為從小貧困怕了。而他得來的錢財,大部分還用到了他開的一個善堂上,這也是柳婧後來才得知的。

程子碩開了一個善堂,專門收留一些無家可歸的孩子,讓他們不至於餓死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