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章 明日再議

今日的早朝看似沒有什麽兩樣,實則已經大不相同。群臣知道現在高高在上的火翊,已經不再是原先的攝政王,而是握有實權的皇上,是握有著生殺大權的君王。他們再不敢只是敷衍行事,尤其是這邦交之事。一時間無人願意接話。

“阿蒙達,你怎麽看?”火翊停頓了片刻之後終於出聲,將目光投向阿蒙達。他已把護國大將軍一職傳給了阿蒙達,日後昌邑國一旦與他國開戰,少不了阿蒙達的帶兵,這一點上他得征求阿蒙達的意見。

阿蒙達眼眸一亮,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本國不怕戰,也戰得起,大魏若是有心想建交,得拿出一些誠意來。”

大魏與昌邑僅是偶爾在邊境上有一些小摩擦,正式的交火還真沒有。他早就聽聞大魏的護國大將軍元盛清能征慣戰,天下少有人能夠與之匹敵,他早就想去匯匯他了。

“是啊,不知道大魏開出什麽樣的條件,想要和談也得拿出一些實惠的東西來,只是口頭上說說,那與不建交有何區別。”

趙全也出列,表示不能輕易的就答應的大魏的建交請求,昌邑若不是強硬一些,還道是怕了大魏似的。

火翊揚了揚手中的國書,緩緩道:“大魏國書中申明,和等互利,兩國互通商道,不再幹擾兩國商人隨意出入各自的國境。兩國十年內互不開戰。”

“沒了?”阿蒙達見火翊放下了手中的國書,詫異之情言於表。

“沒了,就這麽多。”火翊接話,並將手中的國書擲向了阿蒙達。

阿蒙達隔空接下,看後即傳給了身邊的大臣傳閱。

他們的話,立即引起了文武百官的共鳴,朝堂上立即分出了兩大派。

支持阿蒙達的提議者占大多數,想要息事寧人的和平共處的也大有人在。今日的早朝就此事爭論不休,一時僵持不下未能達成共識。

阿蒙達為首的一派跟以丞相為首的一派,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爭辯,各說各的理。

阿蒙達堅持大魏至少得拿出誠意,最後的底線是大魏駐守於邊境的大軍至少要後退千裏之外,這是大魏向昌邑表示友好的表示。

他覺得這已經是他可以接受的最後的底線,他還沒有提出割城要禮金呢。

出兵貴在神速,大魏的軍隊若是可以後退千裏之外,一旦大魏的軍隊有什麽異動,等他們往邊境開撥時,這千裏的距離已經足夠讓昌邑的駐軍得到消息,從而來進行防範準備。

可以說,大魏一旦同意的這個條件,也就等於不會朝昌邑開戰,否則待大魏的軍隊從迢迢千裏之外急行軍到邊境時,昌邑的軍隊早已可以做好迎戰的準備。若是連這一點也做不到,何來談不開戰的誠意。

以丞相為首的主和派,則認為大魏與昌邑的兵力不相上下,大家各退一步互不開戰已經是對方可以接受的條件,若是再讓大魏的軍隊後退千裏,恐怕大魏不會同意,反而會白白的錯失了可以建交和平共處的機會。大魏後退千裏,昌邑完全可以前進千裏,大魏有所顧忌也是可以理解的。

眼見著烈日慢慢的向大地靠近,縷縷陽光投射進朝陽殿時,火翊擺了擺手,道:“眾愛卿,此事不一定非要今日得出結論。愛卿們可以回去再仔細的想想,明日早朝再議。”

火翊心裏記掛著柳婧第一日在皇宮裏住下,不知道她會不會覺得陌生而睡不踏實,著急著要回去看看柳婧的情況。

他看了看今日文武百官呈上來的奏折,沒有動搖到國之根本的大事,就是這大魏呈上來的國書,欲要建交的事情也一時無法決議下來,故提出明白再議。

這件事應該著急的是大魏的使者而不是昌邑的官員,群臣聽得火翊的決定,都停止了不休的爭論。

“臣等恭送皇上。”他們目送著火翊離去,這才三三丙兩的聚在一起,重新議論大魏與昌邑建交之事。

皇甫修遞交了國書之後,一直在偏殿裏候著。他本是可以回到驛館去等待消息,只是他想碰碰運氣,看能否遇到柳婧,這才留在了皇宮裏等待時機。

對於柳婧和親之事,他充滿著濃濃的好奇心,想要與柳婧一敘。

皇甫修一直等到了近響午的時間,這才看到大臣們陸續的出了朝陽殿,看來是退朝了。

他打起了精神,等待著來人告之他昌邑新皇的決定。他以為退朝之後,昌邑的君臣也該給他一個回復了,沒想到他等來的卻是此事明日再議的回復。

“朝堂上有什麽爭議沒有?”皇甫修攔住了送信的德全公公,悄悄的在他的手心中塞上了二錠金元寶。

德全公公裝作掂了掂手中金元寶重量的樣子,似乎是感覺到手中的份量,這才停下了腳步,“皇上說了,兩國建交實乃大事,不能輕易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