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鹹陽大事(第2/3頁)

如果再立下一場大功,成為了列侯,那趙佗可就真的是爬到了秦國爵位制度的頂層,年紀輕輕便封無可封,下場可不一定會很好。

就算始皇帝霸道自信,容得下他,那日後的二世皇帝呢?

三世皇帝呢?

等待他的將是高處不勝寒啊。

看看人家王翦,那可多聰明啊。

“回鹹陽之後,因為避嫌還沒去拜訪過武城侯,這一次他摔了跤,剛好借口去看看才是,順便學學韜光養晦之道。”

趙佗心中下了決定。

但他並沒有立刻出行,因為這幾日的鹹陽暗潮湧動。

在方士事件結束後,就有許多人在私下裏開始吹噓始皇帝統一天下,剿服四方蠻夷的功勞,又說他前陣子減免黔首賦稅的德行,提議請皇帝效仿古之聖王,行封禪泰山的大禮。

這些人大都是之前被始皇帝貶斥的儒生博士,他們被封禁上朝參政之權後萎靡不振,現在好不容易抓住了封禪這個機會來重新贏得皇帝的信用,自然是不遺余力的發揮,將始皇帝簡直是吹成了天下地上唯一的聖君。

除了儒生之外,大力吹噓的還有陰陽家和那些主張出海尋仙的方士,他們幫助儒生散發輿論,影響朝中公卿。

然後那些有意討好皇帝的公卿也加入了進來,比如左丞相王綰,治粟內史王戊,他們四處串聯,開始倡議封禪大事。

法家領袖廷尉李斯,則對此事保持靜默態度,並未發表意見,使得這股暗流越來越大。

終於,在王離接受始皇帝任命,率軍離去之後的第三天。

封禪之事,正式在朝會上拉開了大幕。

由左丞相王綰牽頭,治粟內史王戊等人跟隨,正式提出了請求始皇帝行封禪大禮的建議。

“自上古以來,天下紛擾,三皇五帝號為聖明,然其所治之土不過千裏,夏商周三代統禦四方,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唯我大秦東出征伐,賴陛下神靈,翦滅六國,匡平海內,並剿服四方蠻夷,胡王授首,諸夏之威震於胡夷之間,此乃亙古唯有之大功。臣王綰,奏請陛下行封禪之禮,以告命於天,宣德於天下!”

此話一出,眾公卿紛紛拱手附和。

“陛下之功,亙古未有,臣隗狀附議。”

“臣王戊,附議。”

“臣趙亥,附議。”

……

始皇帝坐在帝榻上,看著朝中眾公卿皆贊同王綰提出的封禪之事,嘴角的笑容不可抑制的流露出來。

封禪。

這是所有帝王最向往的事情,代表著他要向上天昭示自己的功績。

按照那些儒生說的,最後一個封禪的君王是周成王,其平定三監之亂,營造成周,安定天下之後,便前往東方,封泰山,禪社首,以功績告命於天。

周成王之後,八百年的時間裏都無人再行封禪之事。

不過有封禪之心的人並不少。

據說當初齊桓公建立霸業後,自稱:“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封禪之心在齊桓公心中膨脹,然後就被管仲一陣懟,問他為什麽你功勞這麽大,而鳳皇麒麟不來,嘉谷不生,反倒是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讓齊桓公好好檢討下,這是什麽原因。

齊桓公默默低下腦袋,不敢再提封禪之事。

“齊桓之業,號稱霸主,然與朕相比,不過是燭火與太陽所爭輝耳!故昔日有管仲諫阻齊桓封禪之心,而今日卻是滿朝公卿,皆勸朕行封禪之事。”

“這就是差距啊!”

始皇帝心中驕傲滋生,目光盯著殿中的兩人。

一人是廷尉李斯,一人是武功侯趙佗。

封禪之議,乃是儒家所倡,那些儒生的目的,始皇帝很清楚,李斯也一定很清楚。

李斯臉上帶著微笑,在始皇帝的注視下,同樣附和道:“陛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行封禪之事,乃是天命所歸也,臣李斯附議!”

始皇帝滿意的點點頭,期待的看向自己的女婿。

趙佗心中苦笑,別說之前皇帝就已經和他通過氣了,就算沒有說過,在這種情況下誰敢反對?

敢提出反對的意見,豈不就是在說始皇帝的功勞還比不過之前那些封禪的帝王嗎?

這可是政治立場問題,遠比之前反對賜爵的事情要嚴重的多,站錯了隊,下場就會很慘。

始皇帝不是齊桓公。

而他們也不是那位賢相管仲。

這大概就是當朝所有公卿都支持贊同的原因,能混到這個位置上,沒幾個人會是傻子。

趙佗深吸口氣,拱手道:“臣趙佗,附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