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朝有奸佞(第2/2頁)

酈食其搖頭感嘆道:“除了這極廟外,皇帝還擴建了渭水上的復道橫橋,以象征天極閣道,並以渭水對應天上的銀河投影。這是要將整個鹹陽對應天宮啊!”

趙佗沉聲道:“甬道也徹底修好了嗎?”

酈食其頷首:“我剛才問過,甬道已經全部完工,皇帝若從極廟出,便可沿著甬道直通驪山。”

驪山,是皇帝的陵墓所在,以其陵墓連接渭南的“天極”,自然是有某種象征意義了。

這些操作,一看就知道是經過了“專業”的規劃,帶有某種神秘的味道,和皇帝之前修的那些純為收集和享受的宮殿完全不同。

“方士還是冒頭了啊,不僅哄著皇帝修信宮極廟,大搞迷信。還幫著那些儒生轉述封禪之說,弄出這些事情來。”

趙佗眼中閃著寒光。

那一日大朝會後,經過趙高的提醒,他立刻就明白了被尉繚稱作“刻薄寡恩”的始皇帝,為什麽會一改常態,想要給全天下的黔首廣賜爵位。

皆因封禪兩字。

封泰山,禪梁甫。

告命於天。

這是一件已被神化和聖化的大事。

以始皇帝的性子,被那些人一番攛掇,自然是迫不及待,心潮澎湃。

始皇帝並一宇內,翦滅蠻夷的功勞是有了。

但在恩德上,終歸是有些不好說道。

故而在宣布封禪前,他先賜爵一波,贏得天下民心,展示自己的恩德,讓人人稱頌,如此則功績和恩德兩方面,就算齊全了。

所以王戊所言的皇帝賜爵,是為了收買民心,那還真說對了。

只是皇帝收買民心,不是為了穩定諸侯故地,而是為了行封禪之事。

李斯當時可能察覺到一二,故而在眾人勸說的最後,補上了一個減免天下黔首租賦的提議,來代替廣賜爵位的事情。

始皇帝眼見反對聲大,再加上趙佗和李斯兩個提議相結合,勉強能夠達到施恩於天下的效果,也就接受了下來。

酈食其讓周圍侍從退下後,開口道:“儒生在之前的封建之議,以及君侯大婚的事情上犯了忌諱,被皇帝駁斥,剝奪了上朝參政和議政之權,他們一直想重新得到皇帝的賞識,便趁著我大秦連勝蠻夷的時候,想出了封禪之說,以迎合皇帝。”

“儒生不能上朝參政,便通過侯生等方士向皇帝進言,皇帝對於封禪之說,甚為歡喜,甚至重開了這些儒生進言的權利,並召見周青臣等人,親自詢問封禪之事。”

酈食其回歸後,因為爵位達到了左更高爵,沒有再回到學宮當博士,不過他之前在裏面的時候,建立了不少人脈。在趙佗的要求下,一番打聽,就將這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了一個七七八八。

不過說完之後,他又疑惑道:“那些方士素來鼓吹求仙、長生之說,和儒生沒什麽交情,為何會幫著他們進言封禪之事呢?”

趙佗冷冷一笑,道:“就你常說的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他們幫儒家進言,自然是對自己有利。”

將酈食其提供的消息消化完之後,趙佗徹底理清了一切。

方士為什麽幫儒生提封禪,是為了拉儒家一把嗎?

是因為他們希望皇帝東巡!

方士多為燕、齊之人,他們鼓吹的求仙之說,也是在沿海之地。

所以方士幫著儒生勸說皇帝封禪,就是想將皇帝引到他們的大本營去。

在那遙遠的東方,一望無際的大海,到處流傳的海上仙人、三神山之類的故事,定然能打動皇帝的心。

在這件事上,方士與儒生,還真是一拍即合。

一旦成功,雙贏!

“這些家夥,真是朝中奸佞啊!”

趙佗再度看了一眼遠處巍峨的極廟。

這巨大的宮殿群,同樣是那些方士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