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昭王先例(第2/2頁)

而第二次大規模賜爵,則是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將白起進攻長平。

那時候,整個長平之戰達到最激烈的時期,秦昭襄王為了鼓舞士氣,親自來到河內,賜給整個河內的黔首各一級爵位,同時征調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男子前往長平戰場。

這就是秦昭襄王時代的兩次大規模非軍功賜民爵位。

這兩次大規模賜爵,都有其中緣由所在。

第一次是為了招人前往新占據的安邑,加強秦國在彼處的控制力,為了讓黔首能夠心甘情願的背井離鄉,在異地他鄉定居,秦國官府自然是要付出一些代價。

第二次更是在長平之戰最關鍵的時候鼓舞士氣,征調青壯支援戰場。

秦昭襄王兩次大規模的賜民爵位,雖然不是因軍功而賜予,但也和戰局有關,不至於有多大的副作用。

但這畢竟是違背了有功勛才能賜爵的原則,而且還是大規模的賜給民眾爵位,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先例,現在就成為了始皇帝引用的例子。

要是昭襄王不開這個頭,始皇帝也不會這麽理直氣壯。

趙亥是昭襄王時代的老臣,在第二次大規模賜爵的時候,他是親身經歷過的,如今見始皇帝搬出這個例子,頓時吹胡子瞪眼。

他昂首道:“陛下所言昭襄王賜民爵位,此乃為戰局而考慮,是對國有益的事情。而且當初賜民爵之事,僅限於遷往安邑的黔首,以及河內之民,受爵人數實則有限。豈有像陛下今日,賜天下民爵一級的事情!臣認為此事尚有不妥,還請陛下再行考慮!”

始皇帝冷冷一笑。

考慮?

他的目光在殿中一掃,他不相信,整個朝堂之上沒人奉承聖意。

果然,在皇帝的目光下。

就有人站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