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義渠故地(第2/2頁)

按照廟算時,趙佗和太尉王賁等人定下的大戰略。

秦國的三十萬大軍將分成三個出兵方向。

分別是隴西郡、北地郡和上郡。

其中北地郡離內史近,又有回中道相通,可以保障大軍的後勤補給,再加上北地居於上郡和隴西郡中間,可聯絡兩地,相互策應,故為主攻方向。

趙佗自率二十萬大軍從北地發起進攻。

隴西郡和上郡,各有五萬人馬聚集,分別由老將羌瘣和楊原率領,為大軍側翼,隨時等待趙佗的出擊命令,向河南地發起猛攻,此為東西並進,南北夾擊之策。

不過那是明年的事情了,現在關東之地征召的大軍還在趕來的路上,關中子弟也要等到明年春耕後才進行征發上路。

趙佗現在先去北地,一個是要提前訓練騎兵,普及他的騎兵三寶,另一個則是在邊境能更好的掌握胡人的情況。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之前秦軍攻伐山東六國,有秦國間人和六國叛徒提供的情報,可以說對六國內部的情況了如指掌。

就像秦齊之戰,還沒開戰,趙佗就知道了齊國兵馬的數量,甚至大司馬的殺手鐧等等,並因此制定出相應的戰術,最終輕松取得勝利。

但現在他面對的是來自河西的月氏。

趙佗對月氏的了解非常少,甚至還不如匈奴呢。

他必須要先摸清了敵方的情況,比如兵力數量、部署,統帥將領的信息,才能研究出實際的作戰策略。

“上將軍可招烏氏倮(luǒ)相詢,此人曾被皇帝褒獎,位比封君,如果說秦國誰對月氏最為了解,恐怕非此人莫屬。”

眼見酈食其口若懸河大出風頭,新任的上將軍幕僚陳平也不甘示弱,獻上了他的第一條建議。

“烏氏倮……”

趙佗眼睛微眯。

這人的大名他聽過,是秦國鼎鼎有名的兩大官商之一,和西南那個賣丹砂的巴寡婦清齊名。

烏氏倮並非真正的秦人,他出身烏氏戎族,靠著當地的地利,牧養牛馬進行貿易。

他將自己養的牛馬賣到秦地,換取大量絲帛繒物,然後用十倍的價格轉賣給西邊的戎人部落,換得數量眾多的牛馬。他又將這些牛馬賣給秦人,換得更多的絲帛,轉手又賣給戎人……

在這樣的倒賣手段下,烏氏倮積累了無數的財貨,他名下牛馬漫山遍野,數之不盡,需要用谷物才能衡量。

而且此人還非常的聰明,知道一個光有財富的商人,是難以在秦國立足的。

在秦國征伐山東六國的時候,他很懂事的為始皇帝獻上了大量的牛馬牲畜,以助秦軍征伐,並不時獻上一些來自西邊的奇珍異寶。

這份忠誠,讓始皇帝很高興。

大手一揮,就讓這個戎人出身的商賈在秦國位比封君,給與了他很高的地位。

因為長期做倒賣生意,烏氏倮也和月氏有貿易往來,就像陳平說的,整個秦國如果要論誰最了解月氏的情況,恐怕只有此人了。

趙佗對陳平的建議欣然采納,不過還沒等他派人前去請烏氏倮前來北地郡治商議。

就聽聞此人已經在義渠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