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趙佗鑄幣(第2/2頁)

至於錢幣上的圖紋。

這時代的錢幣上都會印上字,大多都是地名或是國名。

比如濟陰圜錢上有“濟陰”兩字,代表這錢是在濟陰這個地方鑄造出來的。又如東周圜錢上有“東周”字樣,就代表是東周君所鑄。

除此外還有刻上重量的文字,比如秦半兩,錢幣上印下的就是“半兩”。

不過因為趙佗的建言,始皇帝決定在錢幣上不印字,而改印龍紋。

以此鑄幣,作為他自己和秦國的象征。

按照殷昌的設計,乃是一條巨龍圍繞著中間的方孔盤旋,其龍身招展,環繞錢面,乍一看,還挺有味道的。

“錢上印一條龍,這條龍就是祖龍!”

趙佗頗為得意,雖然他想鑄“秦大頭”的提議被皇帝否決了,但一條龍也不錯啊,這算是始皇帝的象征了,還是很有意義的。

等過了幾千年後,這些錢幣被人從地下挖出來的時候,說不定上面的龍紋還活靈活現呢,也不知能賣多少錢。

形制和圖紋決定好之後,便到了錢的重量上。

趙佗在此依舊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按照想法進行了改革。

秦國舊幣,大約半兩重。

在原本的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後,在貨幣方面大體是沿襲舊制,采用的是半兩錢。

秦國一兩為24銖,半兩就是12銖。

殷昌獻上的方案就是這樣。

但趙佗卻感覺不好。

“半兩太重了,且為大錢,不好攜帶,還容易被人刮屑私鑄,所以不如減半,鑄六銖錢!”

趙佗口中振振有詞。

他如果沒記錯,秦國的半兩錢確實沒有流通太久的時間,就因為錢重難用,到後期錢型縮小且減少重量。

到了漢朝的時候,先搞出粗劣的莢錢,後來又弄出八銖錢,到漢武帝方才弄出了五銖錢,算是統一了貨幣重量,一直到隋朝都還在鑄造重五銖的錢幣。

既然他趙佗如今主管鑄幣的事情,與其使用注定被歷史淘汰的半兩錢,還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學漢朝的做法。

不過五銖錢雖然歷史悠久,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但趙佗卻不能直接照搬。

因為漢武帝之所以用五銖錢,乃是因為他將漢朝的水德改成了土德。

土德的幸運數字是五,所以漢用五銖。

“秦乃水德,尚六。”

“所以新幣的重量當為六銖,正好象征我秦國屬六!”

趙佗大手一揮,直接將秦錢的重量砍了半。

殷昌有些擔憂道:“重量改動如此之大,皇帝會同意嗎?”

“呵,皇帝怎麽會不同意,我可是把一枚銅幣,給他掰成了兩塊!”

趙佗很自信,一枚重12銖的半兩錢熔化重鑄後,就可以變成兩枚六銖錢,這樣一搞下來,存款直接翻倍,皇帝會不高興嗎?

反正他這個管錢的少府是很高興的。

更別說皇帝愛六,這六銖錢也算是他的幸運數字了。

果不其然,趙佗將自己的新幣鑄造方案,呈送上去後,始皇帝對於趙佗設計的秦國新幣的形態和重量,都表達了滿意。

不過這位帝王也有感到不滿的地方,就是趙佗想出來的名字。

“黑龍幣?”

“當年先君文公出獵,獲黑龍一頭,為水德之瑞。以此獵物為名,並不能顯朕之威嚴。”

“此幣,還是叫龍紋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