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秦始皇帝(第2/3頁)

“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莫大焉,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乃古之帝王亦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

“故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泰皇!

此話一出,殿中那些還心懷帝號,欲要討得大王歡心的公卿皆是一驚。

治粟內史王戊雙眼大睜,瞪著隗狀等人,把自己心中所想的“白帝”之名默默吞回了肚子。

好一群老家夥,自己和府中下吏想了那麽久,一直都在“帝”字上打轉。

沒想到這些人竟然已經扯到了“皇”上去,而且除了帝號之外,他們還將天子自稱什麽的全弄出來了,這般齊全的叫法還讓人怎麽比。

其他諸卿也皺起了眉頭,感覺自己心中所想的名號,與這“泰皇”相比,弱了不止一籌的樣子。

趙佗眉頭一挑,暗道一聲果然如此。

那些博士最是熟讀經典,知道在上古諸帝之前還有三皇之名,都是傳說中神祇聖賢一般的人物。

按照大眾的觀念,認為越古老的東西越尊貴,故而皇高於帝,帝高於王。

如今他們跳過“帝”字,直接選擇“皇”號,卻是在格調上要勝“帝”一籌。

怪不得丞相和禦史大夫相互通氣後,共同認定了這個帝號。

然而帝榻之上,秦王政只是臉色微微頷首,卻沒有馬上決定的意思。

泰皇。

聽上去不錯。

但對秦王政來說,“皇”這個字太過古老,所稱之人更是伏羲、女媧這類傳說中的人物,不免顯得有些虛無縹緲。

秦國是個務實的國家,秦王政更是個看中實利的人。

相比“皇”字。

“帝”這個在當今時代,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尊號,更符合他的心意,故而所下詔書才會直言“議帝號”三字。

當然,這些都是其次。

真正讓他對這個“泰皇”感到不滿意的重要原因,是因為這個尊號乃古已有之。

他秦王政平定天下,其功勛大業自上古以來未嘗有能匹敵者。

這樣偉大的功績,自是要用獨一無二的尊號才行。

他秦王政,是天下間唯一的君王。

他的帝號,也當是天下間獨一無二的尊號。

他的帝號,將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故秦王政略一頷首,目光便從飽含期待的兩位丞相臉上移過,望著殿中諸臣道:“諸卿可還有他議?”

此話一出,諸位公卿頓時臉露欣喜。

大王並未當場認可“泰皇”之號,證明他們還有機會。

丞相、禦史大夫之後,自是以邦尉為尊。

只見王賁開口:“臣認為我大秦以強軍征服天下,可用‘武’為尊號,號為‘武帝’,盡展我大秦軍威。”

自王賁之後,其他諸卿也紛紛開口獻上自己和手下想出來的名號。

白帝、青帝、黑帝……

甚至還有人當場靈機一動,認為秦王政之所以不滿意丞相所言的“泰皇”,乃是因為看中了“天皇”一名,忙改掉原本想出來的帝號,尊上“天皇”稱號。

秦王政眉頭微皺,瞥了那人一眼,見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看其神色,就已經知道對方的想法,心中不由生出不滿。

他不喜歡這種耍滑頭的人。

“寡人稱帝之後,這朝中諸卿也當變一變了,少府之職或當另擇賢能。”

秦王政聽完諸卿所獻帝號後,面容淡漠。

這些帝號,不是古已有之,便是庸俗不堪,真是讓人不滿啊。

他的目光,最終落到殿中那個一直微笑侍立,靜看諸卿獻號的年輕人身上。

“大庶長,諸卿皆已言罷,不知你可有為寡人議出帝號。”

殿中諸卿連忙側首向著趙佗看去。

大殿上的大庶長還有幾人,但所有人都知道秦王政叫的是誰。

“此子素來得大王喜愛,不知他能說出什麽帝號出來?”

聽到大王的呼喚,感覺到諸卿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

趙佗就知道,自己是沒辦法不開口了。

滿朝文武,公卿無數,竟然只有他一人知道大王的心意,真是傷腦筋啊。

趙佗朗聲道:“臣聞上古三皇者,不過古族首領,其地方不過百裏。五帝者,地方亦不過千裏,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皆不能制。而今大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此乃三皇五帝亦所不及。”

“臣以為大王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單一皇、帝之號,皆不能與大王功績相匹,唯有三皇五帝相合,方能追及大王功績之萬一。”

秦王政聽到此處,已是心潮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