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法家治國(第2/3頁)

“昔六國逆亂,寡人上順天意,發義兵誅之。韓王授首,趙王徙逐,魏王、楚王廢為庶人。今有寡人之將,定齊代而擒三王。”

“齊、燕、代,三王者,諸卿當議如何處之。”

秦王政聲音平淡,但話裏的意思卻一點都不平淡,甚至充滿了無情之意。

統一之後的第一場大朝會,竟是要決定三王的命運。

“秦國這點好啊,辦事之前愛開會討論。”

趙佗心中暗暗點頭。

秦王雖號稱霸道,但卻並非真正的獨斷專行。

只要事涉國家,哪怕秦王心中已有傾向,但還是會讓臣下開會討論,讓眾臣說緣由講道理,相互爭辯。

秦王並不參與辯論,只是默默聽之,到了最後再從中做出抉擇,這就是所謂“廷議”。

此刻聽到大王開口,諸卿沉默一番後,就有廷尉李斯站出來。

廷尉是秦國最高司法審判機構的長官,專管斷獄決法,對於此事自然是最有發言權。

“臣李斯稟奏,燕、代二王背約抗秦,棄諸夏而結胡夷,此乃天下之大不義也。燕王更聽從逆賊燕丹之言,遣刺客入鹹陽欲行不軌,罪當加誅。”

“故臣以為,燕王可判腰斬之刑,代王則處棄市之罰,如此方可警示天下,宣我大秦之威嚴。”

李斯的聲音很冷,話語中的意思更是殘酷無比,轉眼之間就為兩位曾經的君王定下了腰斬、棄市之刑。

腰斬,使用斧鉞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有些人運氣不好,被攔腰砍斷後,還會神志清醒,要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是真正的酷刑。

棄市,則是於鬧市執行死刑,受眾人圍觀,夾帶羞辱的味道。

“這就是法家的嚴刑酷法啊。”

趙佗眼皮一跳。

想起伐魏之前,韓都新鄭反叛,秦王政在殿上開會商討如何處置韓王安。

尉繚說可以將韓王安遷徙到鹹陽來,加以控制,以避免讓剩下的諸侯感到恐懼而決意抗秦。

但李斯卻反對,稱“所有的反抗,都要以嚴刑峻法鎮之”,然後就把韓王安殺了。

如今李斯開口提議誅殺二王,非常符合他的一貫作風。

對於此事,趙佗沒有反對的意思。

因為二王不僅與秦國敵對,且確實與匈奴勾結,趙佗對他們的行為非常厭惡。

更別說他的大上造爵位是以攘夷之功而敕封,在這種對比下,那二王以勾結胡人的罪名被誅,也是合情合理了。

真正讓趙佗關注的乃是對於齊王建的處置。

只聽李斯說完二王懲罰後,又繼續道:“齊王雖舉國而降,然其先聽四國之人所言,殺戮我邦友人後勝,又出兵意欲威脅我秦國東郡,阻止我軍滅楚。大王命趙將軍持詔而擒田假等賊,齊王違抗大王之令,並以大軍三十萬為阻,此等行為若不嚴懲之,豈能震懾天下?故臣認為,齊王亦當誅之。”

聽到這話,趙佗眉頭猛跳。

好個李斯,殺心竟如此之重,竟然想一次把三王全殺了。

不過他略一細想,這還真能幹的出來。

歷史上齊王建都沒有反抗,被後勝說的開城投降,最後還落了個餓死於松柏之間的下場。

如今齊國連續反抗秦軍,打了兩次甄城之戰,齊人加起來出兵四十萬,這樣的態度,相比原本的歷史更加惡劣。李斯提議將其誅殺,不算離譜。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贊同李斯之言,等到李斯的話說完後,就馬上有另一人開口反對。

“大王,臣以為若一舉而殺三王,雖能震懾天下,但也太過殘酷,恐會引來天下人不滿。且我秦國以使者誘降齊王,如今卻反殺之,如此行為恐有損威嚴。”

“齊人若見齊王被殺,說不定還會懷恨於心,讓齊地再起反復,不若以恩撫齊王,以刑懲燕、代兩王,如此更當穩妥。”

趙佗舉目看去,見說話之人四十余歲,乃是左丞相王綰。

趙佗聽說這位王丞相來自山東,多與儒生親近,辦事做法相較李斯,更偏為溫和一些。

聽到王綰這麽一說,李斯搖頭道:“王丞相所言差矣,試問何為威嚴?”

“大王派兵滅楚,齊王阻之。”

“大王詔收田假等賊,齊王抗之。”

“此等行為若是不懲,那才是真正的沒有威嚴可言。所謂威嚴者,當是震懾天下,使民不敢犯禁作奸,亂制欺上,如此便為威嚴!”

“禁奸止過,莫若重刑。”

“如今天下初定,諸侯之民不識法度,正當以刑誅三王,以威懾天下。則諸侯之民不敢有反抗我秦法之心。”

“若敢反抗,這三王便是他們的下場。這樣一來就是殺三王而震天下。讓天下庶民皆不敢犯罪。此亦是商君所言:以殺去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