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代王北走(第2/3頁)

“故而鄙人覺得,將軍可立刻派出車騎,日夜追襲,在趙嘉與匈奴人匯合前將其擒殺。縱使他能逃掉,也可以一路驅趕著他,讓趙嘉無暇從代地征召軍隊,為我軍之後的戰鬥提供便利。”

作為將軍幕僚的酈食其首先開口,獻上一條計策。

涉間贊同道:“酈先生說的是,趙嘉以為代城險固,會抗拒我軍數日,萬萬想不到此戰我軍一日就能拿下代城,他肯定沒有跑遠,我軍攻勢當急不當緩,以車騎追襲,半道上或許能將其截住。”

趙佗略微思索,覺得這策略沒問題,便道:“既如此,我當遣一將,率車騎五千前去追擊,我自領大軍後行。”

話音落下,便有一雄壯大漢起身請命道:“將軍,之前突襲代城失敗,讓趙嘉逃走,皆是末將之責,還請將軍能讓末將前去追擊,將功贖罪!”

趙佗一看,見說話之人乃是蒙恬。

他笑道:“蒙將軍何罪之有。我已經問過,那韓人張良已算到趙嘉會失敗,警示趙敬,讓代城提前做好了防備。突襲代城失敗,與蒙將軍無關,不過蒙將軍既然請戰,此番追擊便由蒙將軍前去吧。”

蒙恬立刻朗聲道:“末將定不辱使命!”

看著蒙恬領命離去的背影,趙佗微微一笑。

蒙恬之前雖與趙佗有些不睦,但自從伐楚之戰,他折服於趙佗的軍爭之能後,就表現的十分耿直。

蒙恬此番跟隨趙佗伐代,雖然說話不多,但十分聽命,再加上他乃是將門出身,能力非常強,已成為趙佗手下可與涉間並駕齊驅的大將,甚至在綜合素質方面,還要比涉間強一些。

這一次讓他領車騎追襲趙嘉,趙佗十分放心。

而且。

趙佗心中暗道:“趙嘉和燕王喜身邊,除了兩千代卒外,尚有一千匈奴騎兵。而蒙恬歷史上,可是匈奴人的克星啊。”

……

距離代城西北數十裏的安陽。

趙國共有南北兩座名為安陽的城邑,其中之一在南方的大河附近,就是所謂“殷墟”。

另一座在代城西北,昔日趙武靈王曾封其長子趙章為代安陽君,封地便是此處。

如今的安陽邑中,人聲鼎沸,滿是喧嘩。

“快出來,大王征召從軍,共抗秦人,你安敢不從!”

兩個全身甲胄的代卒踹開眼前的木門,將手裏的劍指向屋中的男子。

男子握著手裏的短劍,護著身後顫栗的老母和妻兒,嚷道:“若是抗擊秦人,我自是願意拼死。但今日大王勾結匈奴,劫掠代土鄉人。吾祖、吾父皆死於胡人手中,我與胡人有深仇大恨,安能與胡人為伍!”

“你走不走!”

“不走!”

聽到這話,代卒勃然大怒,上前對著那男子就是一劍刺去,男子奮起反抗,但終歸想著護佑身後家人,又是以一敵二,哪是對手,被一個代卒刺死在當場。

男子一死,其母尖叫著撲上來,又被另一人揮劍砍殺,只留嚇蒙的男子妻兒,抱在一起痛哭。

兩個代卒相視一眼,倒是並未再做殺戮之舉,只是離開的時候,將屋中的粟麥盡數搜走。

這樣的場景在整個安陽邑中不停發生。

代王嘉舍棄代城而走,身邊只有兩千人護衛,這點人數用來對抗秦軍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聽信燕王喜的建議,一路過代地城邑,皆要征召城中男子從軍。

但代地和更南邊的邯鄲、上黨等趙國故土不同。

邯鄲、上黨這些地方與秦人交界,當地人每一戶皆與秦人有大仇,若是能夠抗擊秦人,讓他們與胡人聯手,也是肯幹的。

但代地乃是邊郡,並不和秦國接壤,從來沒有經受過秦軍的侵犯,就連代人也很少被征召到南方與秦軍作戰,他們更多的還是作為趙國邊軍,在北方抗擊胡人。

故而代人或許會受到趙國反秦思想的影響,敵視秦軍,但骨子裏他們和秦人並沒有真正的血仇。

代人真正的敵人,乃是來自北方的胡夷,不管是當年隨趙武靈王擊胡,還是跟隨李牧抗擊匈奴,總之是家家皆和胡人有仇。

代人恨胡人,就像是南邊的邯鄲人恨秦人一樣。

所以當代王嘉帶著匈奴騎兵在城邑中,強行征兵,甚至征收糧秣的時候,就遭遇了極大的反抗。

而且更加激化矛盾的是,那一千匈奴騎兵此刻是徹底放開了。

他們借著混亂的時機,竟然在代國的城邑中搶掠。

搶鐵器、搶絲帛、搶糧食、甚至還有匈奴人獰笑著將代人女子按倒在地上,欲行不軌……

代王嘉臉露痛苦,對燕王喜道:“匈奴人如此肆虐,吾等如何與他們聯手?燕王不若為寡人勸說那匈奴千長,讓他約束手下。”

“代王手下可用之卒不過兩三千人,匈奴人卻有一千騎,他們如今根本不懼大王。更別說在北方還有單於的大軍,這種時候,代王認為孤能勸得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