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將門(第2/3頁)

之前的趙高之事,雖然不至於結怨蒙毅,但那個鐵面無私的廷尉府奏讞掾,肯定不會對他趙佗有好感。

如今蒙恬又是這種態度。

他趙佗注定和蒙氏走不到一起。

趙佗若有所思,與蒙恬告辭後,向殿中走去。

身後,蒙恬看著趙佗的背影,眼露復雜之色。

“這一次,我也要請命伐楚……否則,日後只能望此子項背,蒙氏之名,自我衰矣。”

想到此處,蒙恬心中又升起一抹古怪的感覺。

上一次李信伐楚,他在秦王政的暗示下,認為自己就要成為伐楚副將,馬上就能立功升爵,不由飄飄然,哪料到朝堂之上直接被震驚懵了。

大王暗示的副將之位最終落到了自家父親頭上,這讓蒙恬很無語,如果是其他人,他心裏還會有不忿甚至是怨恨。但那是蒙武,他蒙恬就只能打落了牙往肚裏咽,連一句抱怨的話都不敢說。

但沒想到李信伐楚竟是一場大敗,他蒙恬沒有作為副將參加,反倒成了一件大好事,而他的父親蒙武更像是代他受了一劫。

每當想起這事情,蒙恬就感覺哭笑不得,心情古怪的很。

只是蒙恬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惑,困擾了他很久很久。

“大王明明暗示了要讓我做副將,為什麽最後會變成父親?”

“是大王自己改變了心意,還是有人進讒言?”

“那人是誰?為何如此做?”

……

“此番伐楚之戰,寡人要一雪前恥,一切戰陣之事盡數托付給王老將軍。”

“王翦,為我秦國上將軍,統率六十萬大軍,伐滅荊楚!”

大殿上,秦王政開口,正式將任命王翦為伐楚主將的事情宣告下來。

王翦走出來,行了一禮,說道:“謝大王,臣王翦必不辜負王命。”

相比上一次李信的各種豪言壯語,王翦的話很少,卻讓殿上諸人聽的十分安心。

“王翦穩啊,這一次終於可以打個順風仗了。”

趙佗看著這一幕,心裏很高興,有王翦領軍,完全不用擔心大敗的風險。

當今秦國的國力,只要主帥不亂搞,勝算是極大的。

“只是不知副將是誰?楊端和?”

事情就如趙佗所料,在宣布完王翦為上將軍之後,秦王政立刻又宣布了此番伐楚的副將,正是楊氏老將楊端和。

眾人皆感覺理所當然,沒人驚訝。

不同於上一次李信伐楚,秦王政想要用一幹新鮮血液來替換秦軍中堅。

這一次,他的目的是為了徹底覆滅楚國,一雪恥辱。

為此,他不惜親自前往頻陽請王翦復出,更是發動了秦國六十萬大軍,堪稱傾舉國之力。

這種情況下,秦王政決不能允許有任何的失敗。

所以這一次,他一切用的是最穩重的搭配。

主將王翦,穩。

副將楊端和,穩。

此戰,必須穩贏!

沒有第二個選擇。

趙佗捧著墨玉圭,站在殿上,看著楊端和老將軍出來行禮謝恩的模樣,心中卻若有所思。

他發現,整個秦國的高級武將,似乎都被幾大將門壟斷。

王氏。

蒙氏。

辛氏。

楊氏。

李氏。

桓氏。

……

雖然這時代有一句話叫做“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但實則,真正壟斷上層的還是各大將門氏族。

秦國的軍功爵,給底層的人開通了一個上升渠道,但真正的平民,能夠從小兵開始,爬到頂層的實在是太少太少,甚至可以說沒有。

哪怕像羌瘣,那也是出身羌人大姓,入伍就有爵位優待,非一般人能比。

或許,他趙佗能算一個真正從小兵爬起來的。

……

大朝會上。

秦王政正式任命了此番伐楚的主將和副將人選。

之後就由王翦、楊端和兩位老將,前往邦尉府,和邦尉尉繚共同定下其余裨將軍的人選。

此番秦國出兵六十萬。

除去三十萬輔兵民夫外,戰卒也有三十萬左右。

如此便需要三十個校尉級別的秦將,以及十余位裨將軍。

“這趙佗該如何安排?”

“他現在可是中更爵位,真是傷腦筋。”

楊端和看著簡牘上的趙佗之名,不由犯了愁。

中更爵位,足以擔任裨將軍之職。

但按楊端和所想,這趙佗雖然在李信伐楚之戰中創造了輝煌的戰績,但畢竟年齡太小了,最高只帶過五千士卒,沒有帶大軍作戰的經驗。

若是陡然升為高職。

這年輕人,恐怕把握不住。

最終落到李信一般的下場也有可能。

楊端和想到王翦穩重的性子,以及之前在伐燕時打壓李信的情況,不由試探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