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寢宮夜問(第2/3頁)

因為趙高早有提醒,趙佗毫無猶豫,開口道:“因為臣認為熊啟作為一個楚國公子,或許會坐視楚國滅亡,但絕不會親手去將其毀滅。他主動請求去淮陽坐鎮,聯絡楚國貴族,欲要覆滅楚國,這不符合常理。”

秦王政淡漠道:“他雖有楚王血脈,但也有秦國王族血脈,更是從小生在秦地,為我秦相十年,你為何會認為他一直將自己當做是楚國公子,而非我秦國的昌平君?”

趙佗擡起頭,昂首道:“因為扶蘇公子。”

“扶蘇?”

秦王政愣了下。

趙佗回道:“臣與公子見過數面,見公子常身著楚服,談論楚國帛畫詩歌,觀其模樣,似被楚國文化侵染甚深。而據臣了解,公子似乎與鹹陽的那兩個楚人走的甚近。”

趙佗點到為止,沒有繼續說下去。

他心裏對扶蘇默默說了聲對不起,為了解釋他為什麽知道昌平君會叛亂的事情,只能找這些借口來進行遮掩了。

不過這也是眾人皆知的事情,不管趙佗說不說都不會有什麽影響。

秦王政眯起眼睛。

扶蘇被昌平君和昌文君影響的事情,他很清楚,甚至還為此大發雷霆,訓誡了扶蘇好幾次。

只是,他卻一直沒有在熊啟和昌文君身上多想。

特別是熊啟。

是了,他雖生在秦國,長在秦國,為秦相十年,卻一直沒有放棄那些楚人的東西。

楚服、帛畫、楚人的詩歌……

如果他的內心沒有認同自己是楚人,那為什麽還要接觸楚人的東西,並且用這些來影響他秦王政的兒子。

熊啟一直認為自己是楚國的公子。

這樣一個人,怎麽可能會主動去毀滅自己所認同的那個祖國?

他主動前往淮陽,定是另有圖謀。

只是。

秦王政盯著趙佗,他覺得這理由還不夠。

這種懷疑,不足以讓趙佗在平輿冒著風險去勸說李信,因為如果他判斷錯誤的話,誣陷昌平君的代價會很大。

趙佗心知肚明,立刻拋出了第二個理由。

“臣昔日伐燕歸來,受命為中郎時,曾被熊啟邀入府中……”

趙佗開始侃侃而談,說他在熊啟府裏見到了許多楚人的東西,從而加深懷疑。更加重要的,則是熊啟曾經向他逼問過公輸之術。

“熊啟曾逼問臣,是否有可以防禦巨砲之術,若是獻給他,可以為臣請功拜爵……”

趙佗說話真假摻半,將熊啟當時的威逼描述的栩栩如生,反正當時在場的就只有他們兩人。

熊啟如今遠在楚國,不管趙佗怎麽說話,他都無法辯駁。

“嗯。”

秦王政微微頷首,按趙佗所說,熊啟在離開前往淮陽的時候,還向他逼問防禦巨砲和制造其他軍爭器械的技術,行為確實可疑。

趙佗眼見秦王政已經相信,就再加上最後一個籌碼。

“昔日李將軍之策,軍中眾將盡數反對,就連蒙武將軍亦是直言勸阻,而唯有他熊啟不發一言,甚至有贊成之意。以熊啟為秦相十年的經驗,定能看出李將軍此策的不妥,但他如此表現……”

“臣並非肯定熊啟有背叛之意,只是李將軍之策太過兇險,容不得出一點差錯,萬一熊啟背叛,那可就是覆軍殺將,折損我秦國數萬將士的危險啊。所以臣才冒著風險,鬥膽勸諫。”

趙佗說到最後,已是聲音低沉,頗有哀傷之意。

如果李信當初在平輿聽他的話,改變作戰策略,那就不會在下蔡附近被項燕堵住,伐楚之戰不說能贏,但至少不會輸得那麽慘。

那可是數萬條人命啊。

秦王政默默點頭,已經明白了趙佗的話。

從扶蘇的穿著喜好,熊啟府中的楚國事物,推理出熊啟身在秦國心卻向著楚國。

再從熊啟主動請命前往淮陽,再到他離去前逼問趙佗防禦巨砲之術,以及在淮陽贊成李信的策略。

一個個無關緊要的事情,聯系起來,就讓趙佗在其中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此子很是聰慧。”

秦王政心中贊了一聲,轉而又想到。

如果李信聽了他的話,那還有這種大敗嗎?

或許也會敗吧,畢竟熊啟擔任的職務太重要了,只要他一反,蒙武大軍斷掉補給,必定回師攻打淮陽,而項城中的楚軍就可趁勢尾隨追擊。

在缺乏糧草補給的情況下,秦軍根本贏不了。

“熊啟……寡人甚恨此賊!”

秦王政怒容滿面,猛地一拍床榻,低吼道:“熊啟背叛寡人,以為蒙武、李信皆敗,寡人就拿他沒辦法了?”

“他小看了寡人,也小看了秦國!”

“他以陰謀背叛,敗了我秦國二十萬大軍又如何?”

“我秦國之大,秦國之強,區區二十萬罷了!損了二十萬,寡人還有四十萬,還有六十萬,還有滿國百萬持戟披甲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