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換將(第2/3頁)

王翦滅燕時,其副將就是辛勝。但辛勝和王翦一樣都是穩妥性子,其光輝難免被李信和羌瘣搶走,倒是顯得存在感不強。

聽到趙佗這話,秦王政雄鷹般的眸子眯了起來。

這小子,問了一個角度刁鉆的問題。

他淡淡道:“蒙恬。”

蒙恬!

趙佗倒吸一口涼氣,果真如此。

中郎將蒙恬!

他趙佗在秦宮當中郎時候的老領導。

趙佗之所以驚訝,倒不是說蒙恬此人沒有能力,在歷史上,蒙恬北卻匈奴七百余裏,麾下統領著數十萬大軍,聲威震於北疆,在整個秦朝都是首屈一指的大將。

但那是以後,現在的蒙恬雖然熟讀兵書,父、祖皆為名將。且有左庶長的高爵,位居中郎將一職。但他實則從未上過戰場,沙場征戰的經驗甚至還沒有趙佗多。

且蒙恬比李信還要小幾歲,這樣的人來當李信的副將,然後去滅楚國。

這種滅楚組合,趙佗光是想想就頭皮發麻。

他知道秦王政之所以這樣做,多半是想任用一批郎官出身的青壯將領,用以取代王翦、楊端和、辛勝等老將,要為秦軍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削弱那些老將的權威,避免出現功高震主的局面。

放在普通戰事中,本來也沒什麽,但在滅楚時做這種事,就有些兒戲了。

一切,都是因為驕傲作祟啊。

眼見趙佗面色變換,秦王政皺眉道:“怎麽,你認為蒙恬不行。”

事到此處,趙佗也不得不迎難而上了。

他咬牙道:“趙佗曾在蒙中郎將手下任職,自然知道中郎將乃是天生的將才,又有家傳兵學,未來定是天下名將。”

秦王政點頭,蒙恬是繼李信之後,他最為欣賞的少壯派將領,能力肯定是有的。

但趙佗話音猛然一變,大聲道:“但臣亦聽聞吳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且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有李信將軍為主將,此番伐楚自然無礙。但副將若是選擇一老成持重的戰將,那就像在老虎身上插上一對翅膀,此戰更是能事半而功倍,越發的穩妥。”

秦王政皺了皺眉,雖然趙佗沒有明說,但其話中的意思不外乎就是說蒙恬沒有上過戰場,能力恐怕不行,會讓此戰有風險。

讓他謹慎考慮,不如選個老將來輔佐李信。

秦王政也曾考慮過滅楚的難度。

如今的楚國早已大不如昔,不僅內部分裂,其軍隊戰鬥力也下滑嚴重,去歲王賁奪取楚國十多座城池就是明證。

王賁數萬之師就能打的楚軍丟盔卸甲,他秦王政一次派出二十萬大軍,豈不是能嚇得楚王屁滾尿流,滅楚小菜一碟。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李信是沙場宿將,在滅趙、燕之時有著非常亮眼的表現,那種勇往直前的銳氣深得秦王政賞識,簡直就是新一代的秦國戰神。

有這般人物帶隊,秦王政滅楚之心爆棚。

此戰的副將是誰,其實並無所謂。

秦王政之所以選擇蒙恬,其實是希望李信帶帶他,讓蒙恬學點戰場經驗,日後成為他秦王政的肱骨戰將。

不過趙佗那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也是有道理的。

讓秦王政略微動容。

是啊,戰爭乃是一個國家最大的事情,關乎一國的生死存亡,不能等閑視之,用一老將來輔佐李信,確實更加穩妥。

蒙恬,畢竟沒上過戰場。

秦王政隨口問道:“你既然覺得用老將來輔佐會更加穩妥,心裏是否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趙佗點頭道:“臣確實覺得有一人,比蒙中郎將更加合適。”

秦王政怔了怔,他本是隨口一問,沒想到趙佗還真回答了。

這是完全不智的行為。

不管趙佗心中的那人是誰,哪怕是楊端和、辛勝,甚至是王賁這種滅國名將,都絕對會讓蒙氏一族覺得很不爽。

相當於指著蒙恬的鼻子說,你小子不如那人。

一旦傳出去,哪怕蒙恬性格再好,也會被得罪的死死的,屬於當眾嘲諷了。

這樣的做法,不太像是趙佗平日的處事風格。

就連一旁侍立不語的趙高,也不由眼皮直跳,他雖然因為範義之事,心中恨上了蒙氏,但也不敢這樣在秦王面前貶低蒙恬。

這趙佗今日是把腦袋撞墻上了嗎?

莫非我趙高看錯了,此人怎麽會做這麽愚蠢的事情。

此番說話不僅會得罪蒙氏,甚至在秦王心中,對趙佗的評價恐怕都會降低不少。

秦王政面色不愉,但他的好奇心也到達極點,將一直握在手裏的簡牘往案上一扔,頭顱往前微微傾斜,問道:“趙佗,你說的那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