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一十六章,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第2/2頁)

它在源源不斷的為大明朝廷輸送官員,輸送高級官員,即便是現在的實幹派官員,其實本身來說科舉考試出身的,也是儒家子弟。

只是因為治國的理念不同而分成了實幹派和守舊派,本質來說都是儒家子弟。

新學的子弟現在只有極少個別人在當官,還都是小官小吏,根本就無法影響大明的朝野。

如果不改變科舉制度,那就意味著始終是無法徹底的打倒守舊派。

可是如果改變科舉制度,又該用什麽制度來取代它?

後世的公務員考試制度本質上還不是和現在的科舉考試差不多,並無什麽區別,頂多就是考試內容的不同而已。

完全可以在科舉考試之中增加相應的學科和內容,根本就沒必要去廢除科舉考試的制度,這一個制度從隋朝開始,一直運行了千年的時間,它已經是非常的完善了。

劉晉一直在思索這個事情,也是一直以來都在維持現有局面的原因。

因為劉晉打心底也是認可科舉考試制度的,因為它給了寒門子弟機會,是相對公平公正的制度,至少比起後世要公平很多。

大家都認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尊重知識,尊重讀書人,這是一個很好的社會風氣。

新學裏面的學習風氣就非常不錯,人人讀書都很認真,珍惜難得的讀書機會,社會對於讀書人也更加認可。

後世可是有無數人信奉讀書無用論,這就是極其不少的社會風氣,對知識不尊重,對知識分子也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