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章,這是小問題(第3/4頁)

“這怎麽能是好事?”

張懋忍不住反問道。

“這當然是好事了~”

“陛下身體一直以來都不好,但一直不清楚是什麽原因。”

“現在知道了是腸癰導致的,只要治好了這腸癰,以後陛下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逐漸的康復,並且恢復生機,萬古長青。”

“你們說這是不是好事?”

劉晉想了想說道。

聽到劉晉的話,弘治皇帝、張懋等人想了想突然間覺得這似乎好像還是很有道理,這看起來好像還真是一件好事。

“可是這大明醫學院的張志剛教授說了只有一半的成功率,更何況陛下乃是九五之尊,豈能在陛下的身上動刀子。”

劉健想了想說道。

“一半的成功率那是說現在,我們可以想辦法去提高這個成功率嘛。”

“這切除腸癰的手術成功率之所以只有一半,那是因為外科手術才剛剛開始研究,而且進行的案例並不多。”

“現在還有時間,我們可以讓大明醫學院的大夫進行大量的切除腸癰的實驗,積累經驗,不斷的總結實驗,自然而然就可以提高成功率。”

“陛下是九五之尊,身系大明的江山社稷,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陛下更應該盡早接受治療,早日治療、早日康復,對我大明江山社稷才更有利。”

劉晉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弘治皇帝應該盡早接受治療,這樣才可以早日康復。

聽到劉晉的話,弘治皇帝的臉色也是終於好看多了。

還是劉晉說話中聽,也能夠想辦法來解決問題。

其實接不接受手術,最關鍵的還是這個成功率,只要成功率高,能夠百分百保證弘治皇帝的安全,大家都不會反對進行手術的。

明知道有問題,自然是要去解決問題,明知道有病自然是要去治病,諱疾忌醫可不行,更何還是弘治皇帝。

“陛下,腸癰乃是小疾,大明醫學院這邊只需要大量的進行實驗,總結經驗,肯定能夠手到病除。”

“真正影響陛下和宮中貴人們身體健康的那是太醫院的制度。”

“這太醫院的太醫都是世代相傳,他們的祖先可能是享譽一方的名醫,但是傳到了他們的手中,一個個很顯然都已經成了庸醫。”

“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這些太醫缺乏行醫經驗,行醫是必須要建立在大量行醫經驗的基礎上才行。”

“所以臣以為,太醫院的制度必須進行革新,以後太醫院的太醫不能再和以前一樣世代相傳,這太醫院的太醫應該從大明各地征集名醫前來京城這邊組成,還要定期進行考核,定期進行更換,只有合格的大夫才能夠有資格為太醫院的太醫。”

“此外,太醫院應該要成立相應的附屬醫院,一方面和大明醫學院一樣,不斷的鉆研新的醫術,新的醫療方法和藥物,另外一個方面也是可以對普通民眾開放,積累經驗的同時也是可以惠及百姓。”

劉晉想了想也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後世的歷史學家研究過明史之後認為明朝皇帝短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跟宮中太醫院的庸醫密不可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跟朱元璋所制定的制度有關。

這世代相傳的鐵飯碗,不僅僅沒有讓這些太醫們擁有精湛的醫術,反而讓這些太醫的醫術越來越差,一個個都成了庸醫。

行醫和其它的行業是不一樣的,特別是傳統的中醫,它非常考驗一個大夫的行醫經驗,沒有經驗的積累,根本就很難出一個名醫。

“嗯,所言有理。”

聽到這裏,弘治皇帝的臉色好看多了,臉上也是露出了一些笑容。

聽了劉晉的話,這腸癰都沒有什麽了,小事情,真正的大事情還是太醫院的制度,是這個制度害的自己成這樣。

要是從一開始,太醫院的太醫都是一群有著極其豐富經驗的太醫,他們就能夠很早就診斷出來,不至於讓弘治皇帝拖到今天的地步。

“這太醫院的制度是要變一變了,一群庸醫,留之何用。”

弘治皇帝想了想又說道:“這切除腸癰真的沒有問題?”

“陛下,外科手術領域是現在新興起來的領域,只要多進行實驗和摸索,成功率是可以不斷提高的。”

“如果專門性的進行針對性的實驗和摸索,成功率很快就可以提升到極高的地步。”

劉晉點點頭說道。

“可是,我們上哪裏去找那麽多患有腸癰的病人?”

張懋想了想說道。

“不一定都要是患有腸癰的,腸癰之疾只是和那一段腸子有關,那一段腸子對人體並無什麽作用,即便是普通人去切磋也沒有任何的影響。”

“為了陛下,為了大明江山,我們可以從海外購買一些奴隸,用奴隸進行實驗,不斷的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