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184

電視台的人早就等在了碼頭前, 碼頭因位於吳城縣和烏江市之間,不光縣裏來了電視台的記者,市台的記者也來了。

這實在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的點, 能夠坐上領導位的, 就沒有幾個智商低的,自然知道, 一年前考上京大,拿到國際奧林匹克競賽金獎的一中學子,不忘家鄉父老,在一年後的今天,得知家鄉發洪水, 用她這些年的獎學金購買物資,回饋家鄉……

他們都還沒見到江檸呢, 腦中就已經構思好稿子,有的甚至為了搶占最快時間報導, 甚至提前把稿子都寫好了,為了將稿子寫得更加的感人,他們還腦補了很多,比如江檸在學校省吃儉用,艱苦樸素, 省下的每一分錢……

可他們看到站在船頭的江檸, 穿著雨披, 站在淅淅瀝瀝已經下了兩個月的風雨中, 身後那巨大的、壘的高高的, 用油布蓋著, 後面還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艘差不多的船,船體有大有小, 都是江檸和京大、清大的學子們,想盡一切辦法,發動自己的關系,去調動租借來的船只。

這些物資,並不是江檸一個人的,還有來自京大學生們發動社會好心人們一起捐贈的,來到烏江市的這一批,便是由江檸帶隊。

江檸也將賑災的一切具體要注意的事情,整理成冊,給其他幾個隊的志願者們,為了安全,還給每個人都準備了救生衣。

很多志願者,僅憑一腔熱血義氣,只這樣跑去災區,是非常危險的,現在出現在船上的志願者們,每個人身上都穿上了救生衣。

記者和前來迎接救災物資的領導們,看到浩浩蕩蕩的船隊,都有些驚呆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居然是這麽多物資。

又轉頭看向宋書記,見宋書記臉上帶著微笑,仰頭眺望緩緩行駛而來,已經快到岸邊的船隊。

近看這些裝滿物資的船隊,更加壯觀。

這這這……這得花多少錢啊?

船靠岸停下,船上的志願者們都穿著救生衣和雨披下船,哪怕在洪災之中,一切就簡,沒有什麽繁冗復雜的儀式,記者和鏡頭們,也都如實的記下了這一幕。

為首的兩人,正是出自吳城一中的江檸,和吳城高級中學的宋培風。

宋培風是吳城書記家的兒子,這件事吳城電視台記者們都知道,畢竟在去年宋培風提前被清大錄取,他們想要去采訪宋培風時,就已經知道了,哪怕時隔一年,他們都還記得這個面容清俊的少年。

所以在看到宋培風的那一刻,這些震驚於賑災物資之多的幹/部們,望著宋書記臉上毫無震驚的臉,只以為宋書記是老早知道了,有這麽多捐贈物資,也以為這些物資是他兒子宋培風想辦法弄來的。

可宋書記第一時間,卻沒有問候自己兒子,而是握住了江檸的手,熱切而激動地對江檸說:“早聽培風說起你,我代表吳城人/民/政/府和吳城的父老鄉親,感謝你給家鄉,捐贈如此多的賑災物資。”

又去一個一個去握那些同為京大志願者的學子們的手,一一感謝。

對於宋書記第一個握江檸的手,這些人也毫不在意,因為這次的賑災發起人,就是江檸,江檸一個人就包攬了一半的物資捐贈,剩下的那些,才是他們四處奔走,獲得社會捐贈的物資,雖然他們每個人都出了錢出了力,可他們捐的,和江檸捐贈的,不過九牛之一毛。

記者和同來迎接的幹部們這才知道,這一船一船的物資,居然有一半都出自這個才從吳城出去不過一年的十六七歲的小姑娘之手,通通震驚了。

尤其是去江檸老家采訪過的女記者,她可是看過江檸老家房子是什麽樣的。

在一眾樓房之間,那個黑灰色的,低矮的老房屋,看到過江檸那狹小陳舊的,房間墻壁還是土墻一天之中,也就只有傍晚時,才能照進一點陽光的灰屋子。

可出身如此貧窮的她,竟然在出去一年時間,就為家鄉捐贈了如此多的物資,這還不只是社會捐贈,而是一半都來自於她的個人捐贈。

在拍完領導與志願者們的握手照片後,記者也開始采訪江檸,風雨中,江檸並沒有多說,只回答了記者們問的問題,鼓勵家鄉人民,要眾志成城,共同抗災!

之後就趕緊加入到抗洪賑災的事情中,記者們還想再采訪些什麽,想將這一切專門做成一期抗洪救災專欄,可江檸哪裏有時間?

發放賑災物資,並不是到了地兒,把東西放下就行的,為了防止遭哄搶,船的物資外面,全部用防水帆布給蓋上了,用粗麻繩緊緊捆住,船也沒有在碼頭上停留太久,更沒有像前世的賑災人員一樣,用大卡車拉往下面的各鄉鎮上,東西留在鎮子上,人就走了。

志願者們都以為東西都送到鎮子上了,和親自送到災民們手裏有什麽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