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分家到戶

八個人從驢車上下來,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地方。

面前的這個山壁面朝南方,壁上削的十分平整,上面有4個窯洞。

三個們都是木頭的格子門,上面胡了一層的窗戶紙。

墻上掛著幾串曬幹的辣椒和大蒜頭。

道場上很平坦,應該是修整過的,靠近窯洞的位置,有一個石磨。

邊上放著一個石磙。

這個窯洞是最底下的一家,但是也是在半山腰的位置。

站在這裏,向著遠處望去,入目的是一片丘陵和小山,縱橫交錯。

估計是聽到了動靜,從中間的窯洞了走出來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婦女,身後還跟著四個小孩子,最大的有十二三歲,最小的只有七八歲。

對方看著趙保山笑道:“這是回來咧?這些就是知青?”

趙保山聞言點了點頭。

此時聽到動靜,從上面陸陸續續過來不少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這些人穿的衣服都是花花綠綠的。很少有人穿著單色的衣服。

因為這些衣服很多都是用小布片拼接在一起的。

而有些則是大補丁挨著小補丁。

而且都是洗的有點發白了,用乞丐服來形容,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就是不像乞丐服那麽臟而已。

人們都是一臉好奇的看著眾人。

趙保山對著人們說道:“這就是城裏過來的知青,知識青年,他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是以後有困難的記得都相互幫忙。”

話音剛落,站在斜坡上傳來了一道聲音,“三大(叔伯的意思),能不能給我找個知青做婆姨咧。”

對方和趙三喜差不多,大概二十五六歲。

長長的臉,黝黑的很。

雙手揣在一起,看上去跟個二流子一樣。

趙保山沒有說話,旁邊一個四十歲的大嬸子便埋汰道:“二牛,你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呢?你也不看看你配不配的上啊。”

說完,院子裏頓時傳來了一陣哈哈大笑的聲音。

二牛聞言不滿的說道:“二媽,你也不幫著我,還這麽說我,以後讓我怎麽找婆姨。”

“二牛,下林大隊那邊你二媽不是給你介紹了一個,你怎麽不願意?”

趙二牛嘴裏嘟囔著,“那女子比我還黑。手藝還不行……”

聽到他話,場面又熱鬧了起來。

周小川眾人雖然不是聽的太明白,但是大概的意思還是知道了。

趙保山沒搭理他們,對著趙三喜說道:“去把大秤拿過來,給他們把國庫糧給分了。”

趙三喜聞言點了點頭,來到其中一個窯洞,推開了房門。

眾人瞥了一眼,裏面有不少的東西,鋤頭,鐵鍬,耙子,鐮刀,鐵鎬,犁。羊叉。火鉗,麥鏟子。鏈枷。

很多農具都放在裏面。

過了一會,趙三喜將門打開了,從裏面拿出一杆秤,和幾個布袋子。

趙保山見狀,對著茫然的一群學生說道:“這些就是你們的口糧。是公社的國庫糧。……”

隨著他們的解釋,人們知道了這些糧食就是他們的定量。

以後他們這些知青的口糧,就按照一年580斤的糧,一個月45斤。但是這個糧可不是成品糧食,而是沒有研磨的。

例如給的小麥,磨成了粉肯定就沒有那麽多了。

按照70%的出糧率,算下來,差不多接近32斤左右,和城裏人基本差不多了。

秋收之前就按照這樣的比例發放。

秋收以後,按照生產隊的產出,要是有多的就多給,要是不夠了,就從返銷糧裏面抵扣公糧,補齊到580斤。

農村要交的糧食裏,除了公糧還有返銷糧和余糧。

這個在前一年就根據擁有的田畝和人數確定下來了的。

公糧和返銷糧是固定的。

但是余糧全憑自願,根據每個生產隊的情況自己決定。

所以,這些知青們的糧食要是不夠了,就從返銷糧裏扣,同樣交公糧的時候也會減掉這些量。

說到這裏,趙保山這才緩緩的解釋了一句,“隊上給你們新起了2個窯洞,但是時間來不及了。弄了一半了現在又要開始忙起來。所以進度就比較慢。”

“現在只能把你們分到鄉親們家裏了。”

眾人聞言點了點頭。

趙保山見狀對著趙三喜示意了一下,對方便開始稱了起來。

每人45斤原糧,10斤麥子和35斤的玉米。

秋收前這就是知青們一個月的口糧了,下個月還需要到公社裏去領。

趙三喜的動作很快,8個人的口糧半個小時不到就分完了。

公社的稱那是真的準,不多不少剛剛好,一點便宜都占不到。

而在外圍的那些人們看著這些糧食,眼睛都冒著綠光,十分的眼饞。

沒辦法,雖然秋收快要到了,也就兩三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