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文鬥,武鬥

銳鋒在這份策劃書中稱這是目前最適合李行的一個夢魘境,其實並不是無的放矢。

如果《國士無雙》所謂的殿前比試只是鬥武力,那肯定沒有最適合一說。

是因為天乾和蒙元之間的殿前比試早有淵源,不僅僅是比拼武力那麽簡單,所以銳鋒才說這是最適合李行的夢魘境。

早在天乾帝國開國之初,蒙元也曾經派出過使團造訪。

那個時候天乾帝國正值鼎盛時期,而蒙元只不過是草原上的蠻夷而已,所以天乾要求對方歸附,否則就派兵剿滅!

當時蒙元派出的使團其實就是來代替他們的國家向天乾獻上膝蓋的。

但那個時候的蒙元雖然願意歸屬,但終究還是不甘心就這麽輕易地屈服了,於是使團提出希望能夠和天乾來一場殿前比試。

蒙元知道那個時候的天乾以武立國,高手如雲,所以提出的殿前比試分為文鬥和武鬥。

武鬥很好理解,就是兩人較技而已。

而文鬥則比較有意思,就是蒙元這邊派出一人,出一道題來考量雙方的武藝。

題目內容和武功有關,但卻又不是直接對打。

比如當年的蒙元使團在文鬥時出的第一題是較量馬步的功夫。

蒙元的使團派出一位勇士,站在大殿外,將一截繩索套在自己的腰上,繩索的另外一端由十二匹上等的好馬拉著。

最終他可以任憑別人鞭打那十二匹好馬,而他則一個馬步紮在原地,一動不動!

這樣的功夫用在打鬥中雖然有用,但用處肯定不大,所以蒙元使團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文鬥,並且放話可以給天乾十天的時間,十天內只要天乾能找出一人做到和那位蒙元勇士同樣的事,這場文鬥就算是蒙元輸了。

結果沒等到第十天,第二天就有一位道家高手趕來。

這位道家高手直接讓人牽來了三十匹好馬!

三十匹好馬同時發力向前,卻無法拉動對方分毫。

不僅如此,雙方在原地僵持了一會兒後,這位道家高手竟然硬生生地拉著三十匹馬一步一步後退去!

這第一場文鬥,毫無疑問是天乾贏了。

李行在看到這兒後,頓時來了興趣,繼續往下看後面記載的第二場文鬥和第三場文鬥:

第二場文鬥,蒙元使團這邊派出一位身材魁梧的壯漢,對方提出在地上畫一個不大的圈,然後他和對手一起站在圈內,各自站在原地,輪流給對方一拳,接拳的人不能躲也不能擋。

就一個要求,接拳之人不能退出地上的圓圈,否則就算負。

當年天乾帝國朝堂之上有幾位將軍當場就提出願意一試,結果全都敗下陣來。

不是他們的功夫不如對方,而是對方有備而來。

蒙元的這位壯漢不僅練有防禦的硬功,還有一門可以不斷蓄力的武功,蓄力時間越久,威力就越大!

很顯然,如果是單打獨鬥,在真正的比試中根本不會有人傻乎乎地站在原地讓他一直蓄力,而且就算蓄力了,也不會那麽輕易讓他打中,所以對方的這門武功就顯得很雞肋。

卻沒想到蒙古別出心裁,以這種文鬥的方式讓對方的這門武功大放異彩,連敗天乾帝國的幾位將軍,之後接連幾天又連敗好幾位朝廷的高手!

就在天乾朝堂有些束手無策之時,第五天的時候,來了一位佛宗的高手。

對方到了以後竟然直接表示可以站在原地任憑蒙元的人進攻,只要後退一步都算輸。

之後蒙元的那位武士連續轟出三拳,竟然真的沒能撼動那名佛宗高手一步!

最後那位蒙元的武士直接站在原地蓄力了足足半柱香的時間,一直到自己七竅流血才停止。

然後他轟出了生平最強的一拳!

只聽轟的一聲,猶如洪鐘大呂,那名蒙元武士一口鮮血噴出,直接被巨大的反震力量震斷了胳膊,且整個人重重地朝後飛了出去。

再反觀那位佛宗高手,依然站在原地,整個人猶如一尊金色的佛陀,沐浴在陽光之下。

最後雙手合十,念了一聲‘阿彌陀佛’,然後飄然而去。

第二場文鬥,天乾帝國再贏一場。

第三場文鬥,蒙元這邊提出比試箭術,但比的不是常規的箭術,而是‘無弓之箭’,也就是不用弓弦,但依然要將箭矢射出。

看誰射地更遠,更準!

不用弓弦要將箭矢射出,一開始天乾帝國以為要比暗器手法,但對方要求必須以射箭的姿勢來比試,這就讓人很為難了。

而蒙元使團派出的武士竟是直接以內力凝結成為了弓弦,然後將箭矢射出!

內力外放之後,控制難度比在體內要難出幾十倍,而且消散速度也很快,而對方竟然可以將內力凝成弓弦,然後將箭矢彈射出去,這不僅僅要求有深厚的內力,還要求內力具備特殊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