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明之財政轉移(第3/3頁)

“我們現在需要在戰略上為這個國家規劃未來,不能受這種細節的東西影響。”

楊豐說道。

然後他看著面前廣袤大地。

此時他正站在黃河大堤上,而他面前的小村莊叫銅瓦廂。

原本歷史上四百多年後,黃河在這裏決口,然後從此由南流改為北流,不過現在他準備人為提前改掉。

在他前面兩裏外,就是數萬正在忙碌的民夫,他們用鐵鍬,手推車,扁擔和筐子,正在進行著後世挖掘機和泥頭車的工作,在寬達四裏的廣袤土地上挖掘著並將挖出的泥土堆積在兩邊,兩道大堤正在堆起,而且大堤上還有大量民夫在夯實甚至為大堤修築石頭的護坡,這兩道大堤都很寬,畢竟有足夠的土,按照楊豐設計的標準,上面要在未來充當大路。

“二十年,二十年你能完成這樣龐大的工程?”

劉姐有些不相信的說道。

“二十年不夠三十年,三十年不夠四十年,慢慢修唄,哪怕花五十年修出來也行啊,而且又不是真的一直修到大海,修到滄州就行了,從滄州向東隨便它自己泛濫去,反正現在那裏都沒人。

一年挖十公裏,五十年也挖到了。

再說也不是真就全都靠挖,實際上沿途有的是可以利用的舊河道,現在這裏只不過是接口,所以才需要真正挖掘。

實際上這個工程就是個添頭,真正的目的是財政轉移,你讓南方各省掏錢支援北方建設,他們是肯定不幹的,甚至一不小心激起反抗,但你要說打著保護祖陵的旗號,讓他們掏錢搞這個工程,他們還是勉勉強強能接受,而江北尤其是沿淮就更樂意了。而這個工程是花錢招募民夫,所以山東,河南,河北這些地方的青壯年,在農閑時候就可以過來賺錢了,這就是把南方交的稅交給北方窮人。

至於新河,那就是個付款碼。”

楊豐說道。

這條新黃河本質上就是替代朱棣修的京城。

現在大明不會遷都了,依然留在南京,那麽就必須另外想個辦法解決南北經濟的不平衡問題。

怎麽發展經濟?

搞大工程啊!

有讓黃河改道這樣宏偉的工程,給北方三省五十年發展沒問題。

南方收的稅,或者控制南方經濟獲得的收益,全部填到這項工程裏面,讓北方人都從裏面拿,民夫工資,各種材料的采購,別的不說為了配套建設,必須在河北和山東山區大量建水泥廠,建鋼鐵廠,材料運輸統統都在北方,這些帶來的是北方經濟的蓬勃發展。

五十年後華北三省該變工業基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