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挑釁

京城,是天子腳下,也是全中原最繁華的地方。

這裏達官顯貴多如牛毛,大街上隨便一個不起眼的的老頭,就有可能是朝中某位大員,也有可能某位大員的爹。

那些在京城既沒靠山又沒品級的普通百姓,過得自然要比其他地方小心許多。

然而即便如此,京城仍是中原最安定的地方,這裏不但沒有匪患,甚至連幫派都沒有一個,當然,嚴大小姐創立的嚴家幫除外。

京城能如此安定,全都要得益於京扈衛,這支隊伍自王朝建立之初,便已成立。

京扈衛有萬人眾,大多是由各地軍伍中挑選出的好手組成,人數雖然眾多,卻不歸兵部管,而是由皇帝直接負責。

其內職位也與行伍有所出入,除卻常見的百戶千戶外,還分別設有八大校尉,分管不同事務。

像是步兵校尉,手下有三位千戶,掌管三千步兵;騎兵校尉,手下則是兩位千戶,掌管兩千輕騎;長弓校尉掌管一千弓箭手。

除此之外,還有負責重騎的屯甲校尉,負責水軍的水曲校尉等等。

由於掌兵人數和職責有所差距,八位校尉雖說稱呼一樣,軍職卻差著十萬八千裏。

其中最炙手可熱的兩位,自然是分去五千人馬的步兵校尉和騎兵校尉,二者都是從四品的官階。

雖說是從四品,但京城的官員歷來比外地官員要高上半品,因此這二位放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足夠充當一方封疆大吏。

至於剩下幾位,除了某位上不得台面的守門校尉,其余幾人皆是身份堪比千戶的正五品軍職。

……

京城共有東西南北四個大門,全部由那位上不得台面的正六品守門校尉負責看守。

每個大門分配了一百官兵,總共算下來也才給了這位校尉四百人,就這還是看在他爹的面子上多給了。

守門校尉名叫王三,雖說和執掌王朝的皇室沒有半毛錢關系,卻也算得上是家世顯赫。

王三的老爹名叫王溪山,正兒八經的兵部侍郎,官拜正三品,而且隱隱還有上升的趨勢。

大哥王韜略,人如其名,文韜武略智勇雙全,正五品的千戶,駐守北部沿線。

二姐王迎絲,譽滿京城的才女,曾因一首《梨花嘆》深得皇後青眼,被破格提拔為女官,平日負責陪著同樣柳絮才高的皇後娘娘聊天解悶。

就連那位姐夫也是上一屆科考的探花,與王三的二姐王迎絲成親後,在嶽父的引薦下,成了當今太子的伴讀。

雖說伴讀看起來不起眼,但明眼人都知道,當今聖上時日無多,聖上一旦仙逝,作為皇帝唯一血脈的太子,便是繼任大統的人選。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作為伴讀的探花郎,自然會成為新皇的左膀右臂,屆時其成就甚至會超過他那位侍郎嶽丈……

興許是名字起得隨意了些,縱使滿門英才,王三仍是一個扶不起的阿鬥。

他幼時不愛讀書,學文不成,身子又孱弱吃不得苦,學武也不成,加上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受的疼愛終究是要多一些,最後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性。

王溪山為了這個不成器的兒子,可謂費盡了心思。

先是托關系給他在府衙找了個文職,結果幹了沒幾天就把府台給打了,雖說那府台不過官拜五品,但卻有個在宮中做娘娘的親妹妹。

王溪山縱使貴為三品侍郎,也還是得拉下臉面給人家賠禮道歉,最後裏外搭了不少銀子,此事才算作罷。

文職不行,當爹的又給他轉去了武職,結果沒幹幾天,這個敗家子就嫌沒油水,拍拍屁股走人了。

年愈五十的兵部侍郎被氣得差點背過氣去,恨不得抽死這個不肖子,可手中的鞭子舉了半天,愣是沒舍得打下去。

王侍郎不得已,只得厚著臉皮進宮為兒子討了個守門軍官的活,大兒子王韜略恰好回家省親,聽說這档事後,就順手將這個不爭氣的弟弟提溜到了京扈衛。

本以為這家夥幹個幾天又要喊累,不成想這一幹居然就是五年。

守城官兵又苦又累,經常一站就是好幾個時辰,按理說像王三這種紈絝是鐵定待不下去的,可經不住這活油水太足了,多少人想做還做不來。

京城商業繁榮,貨物往來都要經過四座城門,且京城對來往貨品盤查一向嚴苛,只要守門士兵覺得有問題,便會上前亂翻一通。

瓷器綢緞這種金貴東西,被他們翻一遍基本上臟的臟破的破,也就別想賣了,至於毛皮一類的,則更簡單直接些,他們會以攜帶跳蚤為由直接拉走“銷毀”。

常言道閻王好見小鬼難纏,那些沒權沒勢沒倚仗的商人,只能破財免災,“自願”交上孝敬錢,也就省去盤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