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倭寇來源

文德海去到邊關的第二年,上頭主事就死在敵軍的一次突襲中。於是他再一次莫名其妙地頂替了職位,成為了正六品兵部主事。

……

聽到這裏的王柄權徹底服了,這位文大人的運氣也未免太好了些,每次都能讓他撿到漏。

當然,運氣再好,終歸也比不上投個好胎,他王柄權整日混吃等死,照樣吃穿不愁,別人見了他還得客客氣氣行禮。

當真是人比人,氣死個人。

“後來呢?”

“後來邊關平定,我又被重新調回了兗州府,做了一名通判,後來上任知府被調走,這才輪到了我。”

說著說著,文德海也漸漸忘了自己的身份,竟開始在王柄權面前以“我”自居。

不過王柄權並不在乎這些,他現在更想聽對方的故事。

“我在邊關待了五年,期間結識了不少武將,後來漸漸發現,我似乎更喜歡武官的直來直去,而不是那些文官的勾心鬥角。雖說在王爺看來,我可能是個善於逢迎的小人,但內裏,我還是以武官自居的。”

文德海說到這裏,看向了一旁的王柄權。

後者則是面露微笑道:“所以文大人從一開始對我恭敬有加,並不是因為我什麽狗屁王爺的身份,而是因為當日王某在朝堂之上,為武官說了一番好話吧?”

文德海雖然早有防備,但聽到對方這簡單直白的話語,還是不自覺露出笑容,真誠道:

“這些年,文官一直在以各種手段打壓我們,聖上也一直對此事默許,當日王爺的一席話,卻令我等武官受寵若驚,讓我們又重新燃起了鬥志。”

這一通螺旋拐彎連環馬屁,拍得王柄權一時有些找不到北。

他也不由有些感嘆,武夫的腦子還真是簡單,當初隨口說了幾句話,竟讓他們記到了現在。

士為知己者死,將為知己者戰死,文人墨客,又有幾人能真正理解個中意味。

話說開了,二人關系也一下子拉近了許多。

王柄權發現,文德海這個人,並不是他認為的一無是處。事實恰恰相反,對方不僅在政務上有著獨到見解,甚至對於如何處置東南沿海倭寇一事,也有著自己的一套想法。

據他所說,如今活躍在王朝周邊的倭寇,只有少部分是真正的浪人,其余大多數,還是土生土長的當地水匪。

王朝對於出口貿易一事,一直秉持著謹慎的態度,其保守程度,甚至遠超北元時期。

北元隸屬蠻夷,對於其他民族的東西,有著先天的向往。

因此,他們不但開通了同東罕、西赤、南羌的貿易渠道,甚至就連沿海,也開設了三大港口。

當時如日中天的北元,被周邊十數個小國所依附,他們也因此誕生過出海征服其他國家的想法。

只可惜,當他們終於用鐵騎踏平大海另一邊的國家時,中原百姓就再也忍受不了他們的暴政,紛紛揭竿而起,不可一世的北元帝國,就這樣覆滅了。

隨著北元的覆滅,重新接管中原的王朝,將原本開放的三大港口,一個不剩盡數關閉,導致原本以此為生的百姓,做起了走私的勾當。

按照文德海的說法,這些走私的百姓,起初三五成群地湊到一起,後來越聚越多,逐漸也幹起了劫掠的勾當,最後則是直接成了水匪。

他們的生意,甚至做到了大洋彼岸,由於走私利潤巨大,為了防止當地官府清剿,他們還斥資組建了自己的武裝。

這其中既有來自大洋對岸的倭國流寇,也有當地的武裝團體,而混入了倭人的水匪,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倭寇。

水匪中最大的一支,甚至超過了當地官府兵力,成了不折不扣的第二衙門。

很多過路商人,哪怕不向當地官府繳稅,也要給這幫水匪遞上孝敬錢。

王柄權聽到這裏,才算明白過來,合著並不是所有倭寇都是浪人,不過這麽多人為了利益與朝廷作對,始終是一大隱患。

聖恩帝在世之時,也曾考慮過重新開通水上商路,甚至曾在松江府一帶開放過港口。

但當時引來的並不是繁榮的貿易,而是大量的倭寇,甚至倭寇還將船只假扮為商船,進入港口後一擁而出,燒殺劫掠,給當地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那批倭寇可是正兒八經的真“倭”,當時倭國正值戰亂,群雄並立,場面比中原的戰國還要熱鬧,一個巴掌大點的地方,竟然被劃分成了六十六個國家和勢力。

經常是某個國家的將軍前一天還好好的,第二天就沒了,然後別的勢力就趁機來攻打,這些在戰爭中失去依附的浪人,或加入別的勢力,或幹脆做起了海盜,最早的倭寇便由此而來。

王朝在經過那一次事件後,就徹底放棄了開通港口的打算。不但取消了官方貿易,更是嚴禁民間進行海運,為的就是防止悲劇再一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