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誰還沒個不孝之爹呢?(第2/3頁)

可問題是康熙這一仗怎麽打得贏?

他現在就是大清版的小明王韓林兒啊,他這是“康林兒”啊,吳應熊、吳應麒都憋著口氣兒要砍死他,再過一陣說不定吳三桂也會來,到時候西安周圍的吳家軍沒有十五萬也得有十萬,康熙拿什麽去打?

而對北京的攝政王福全來說,替康熙解圍搞不好就是自尋死路……康熙要回了北京可不會念他的好!還不如就讓康熙在西安慢慢熬著,康熙多熬一天,福全的權力就會多鞏固一分。

想到這裏,陳廷敬就深深吸了口氣,對康熙道:“皇上您這是以天下為重……您只要能在西安一直守下去,天下大勢就有扭轉過來的一天!”

熊賜履也點點頭道:“皇上,現在的天下大勢看似危機,其實卻是一個‘熬’字局,西安被吳應熊這個逆賊圍著,而安王的大軍也屯駐在了南京城外。李自成在九江那邊也久攻不下,師老兵疲。咱們只要能熬到安王打破南京,關中的危局也就解了……到時候吳三桂一定會先下江南而求得一個半壁之固,然後再和皇上您爭天下的。”

康熙皺著眉頭,低聲說:“話是這麽說,可西安能守住嗎?”

“能!”陳廷敬一咬牙道,“一定能!皇上,西安城高墻固,守軍雖有不足,但只要將賴塔、費揚古所將之軍悉數撤回,就可以穩穩守住西安了。”

“撤回賴塔、費揚古?可這麽一來吳應麒豈不是……”

陳廷敬哼了一聲:“吳家的皇位也只有一個!”

康熙揚了揚眉毛,贊同地點點頭:“那如果再多數萬守軍……西安城內糧草可否充足?”

“不足,”陳廷敬說,“但皇上只要將西安城中的漢人百姓全數逐出,讓他們去投靠灞上的吳軍,那糧草不足的就是吳應熊了!”

現在西安城內儲備的糧食還可以再維持不到一年,不過那是考慮到城內十幾萬漢人百姓的消耗的。如果把他們攆走,同時再搶走他們手頭的口糧……那即便賴塔、費揚古的大軍返回,西安城內的糧食也足夠維持上兩三年了。

如果賴塔、費揚古回西安的途中能再搶一點,說不定可以維持更久。

“可吳應熊會收留他們?”康熙眉頭皺得更緊了。

“一定會!”熊賜履道,“吳家的地盤人煙稀少,特別是四川一帶千裏荒涼,如果平白有十數萬人來投,吳應熊怎麽可能不要?那些人收下來,加強的可是吳應熊的實力!況且這十數萬人對吳應熊而言可是關中的人心!他要是眼睜睜看著這十數萬人餓死,那他還怎麽和吳應麒爭權位?”

康熙心說:合著吳應熊要人心,我就可以不當人了?

想到這裏,他也只能點點頭道:“也只能如此了……不過困守孤城也是下下之策吧?如果吳應熊、吳應麒堅持下來,那朕如之奈何?”

“皇上,”陳廷敬仿佛就在等康熙的這句話,“您說得極是,困守孤城肯定是下策……但如果有人能在外圍經營,不斷牽扯吳應熊、吳應麒的精力,打他們的糧草補給,他們還能專心圍城嗎?”

“那誰能在西安外圍經營?”康熙問。

“皇上,”陳廷敬說,“江南的軍報上說,現在朱三太子在江南、江北大辦團練……已經拉起數萬之眾了。這辦法咱們也可以學啊!”

“怎麽學?”康熙連忙追問。

陳廷敬馬上說:“皇上,您可以下詔給各地在籍官員,命他們出任團練大使、團練副使,和各地督撫一起籌集軍餉,招募兵丁,組織團練……臣還願意帶頭回山西,先散盡家財,然後為皇上向晉商募款,籌得軍餉後再為皇上組織晉勇!

另外,前任黃州知府於成龍在黃州淪陷後也回籍待參了……他可是難得的能吏清官,在山西極有聲望。皇上如果能讓他和臣一起辦晉勇,不出數月,臣和於成龍就會替皇上拉扯起兩萬精兵了!”

真是忠臣啊!

還要散盡家財替朝廷辦團練……還有更忠的臣嗎?

康熙欣慰地點點頭:“好!陳師傅,朕就命你為欽差督辦山西團練大臣,讓於成龍副之……不過只要一個山西團練恐怕也不足用吧?還有誰可以辦團練?”

熊賜履馬上接過問題道:“皇上,賴塔麾下的綠營新軍總統大臣孫思克是孫得功之子,對大清一片赤膽忠心……而且他又在西北一帶當了多年的總兵,熟悉當地情況,皇上不如任之為寧夏節度使,讓他自己去經營寧夏。另外,甘肅提督王進寶久在甘肅,軍功卓著,忠心耿耿,若能委任為河西節度使,至少可以為皇上牽制一下吳應麒。”

康熙思索了一番,點點頭道:“好,就怎麽辦……山西的團練朕不讓人去辦,福全也會讓人去辦,寧夏、甘肅的節度使朕不委任,福全也會派人去做……朕就不麻煩這個好兄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