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天地會總舵主朱三太子!(第2/4頁)

說著話,他就提起毛筆,將書從於師爺手裏拿了回來,又在封皮上寫了“朱三太子著”這五個大字兒。然後又把書名劃掉,寫上了《天下為公論》五個字兒。

實際上這本《明夷待訪錄》並不是原版的,而是王忠孝邊抄邊改出來的,只保留了“原君”、“原臣”、“原法”、“田制”等四篇,並且重點突出了“原君”和“田制”,還將“田制”改寫成了“均田制”。

而在突出了“原君”,改寫了“田制”之後,這《明夷待訪錄》就變成了一本徹頭徹尾的反書!

王忠孝把書交遞給了於師爺,低聲囑咐道:“師爺,這書你拿著,回頭多抄幾本,算是朱三太子的……記著,要用左手抄,免得讓人認出你的筆跡。”

“知道,”於師爺連連點頭,“保管他們認不出來!”

王忠孝又道:“師爺,這書的末尾有一首《大同歌》還要單獨抄上幾份。等抄完之後,再挑上一套帶去蘇州,回頭一起栽給那個朱三太子。等咱們從江南回來,這本《天下為公論》和這首《大同歌》就能借著朝廷的諭旨,搞得天下無人不知了!”

原來王忠孝那麽急著把天地會給搞出來,就是想接著這回下江南、除朱三的機會,把這天地會的招牌打響,讓天地會的主張為世人所知……而康熙和大清朝廷,則是天地會最好的宣傳員。

實際上,這個朱三太子的動靜搞得那麽大,一多半的原因就是大清朝廷太敏感,到處抓到處捕,搞得天下漢人都知道還有這麽一號想要反清復明的英雄。

只可惜這個朱三太子也沒什麽主義,也不大會激勵人心,更沒什麽組織……所以反來反去都反不起多大的浪花。

“《大同歌》?這是什麽歌?”於師爺這時已經翻到了書的末尾,正在看《大同歌》的歌詞兒。

“這是天地會的會歌……你們聽好了!”王忠孝清了清嗓子,然後就用低聲吟唱起來:“起來,勿為窮苦之賤民!起來,勿為待宰之羔羊!滿腔之熱血已然沸騰,吾等應為天下大同而爭之……舊世界,必為吾等摧之,千萬之黔首團結奮起,勿言吾等布衣卑賤,王侯將相豈有種乎?這是最後之鬥爭,萬眾一心,光復中華,天下大公!這是大同之黎明,戮力齊心,大同主義,必將實現……”

這王忠孝的《大同歌》用得就是那一曲大氣磅礴、慷慨激昂,激勵了無數人拋頭顱、灑熱血的曲調。現在雖然沒有伴奏,只是清唱,但依舊讓在唱的幾人有了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仿佛他們已經置身反清革命的戰場上,同數以千萬的抗清義士一起,列著大陣,舉著刀槍,高唱著《大同歌》,迎著八旗兵射來的箭鏃和子彈,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一曲歌罷,書房之內的氣氛已經變得無比莊重。所有人都站在那裏,王忠孝則將一張寫了“天地會”三個大字的宣紙高高舉起,用莊嚴的聲音宣布:“奉朱三太子令旨,天地會現在成立了……諸君,願入會否?”

“願意!我等願入天地會……”

……

康熙八年,隆冬時節。

在北直隸滄州府的天津衛和青縣交界處,已經凍結起來都可以跑馬的大運河邊上的官道上,一支數十騎的隊伍,正浩浩蕩蕩地一路南行。走在當先的是兩名身材挺拔高大的男子,一壯一少,俱是頂戴行裝,身披鬥篷。兩個頂子,則是一紅一藍,遠遠一看就知道是了不得的大官了。

這兩位,正是王輔臣、王忠孝這對父慈子孝的好父子了。

而緊跟在這對父子身後的,則是一個金頂小官,長得也是一表人才,正是王忠孝的大舅子,王輔臣的賢侄楊起隆了。

忽然,騎馬走在最前頭的王忠孝勒住了胯下的走馬,停在了一座夯土包磚的小城之外。

楊起隆也趕了上來,停馬在了王忠孝身邊,然後揚起馬鞭一指前方運河邊上的小城,介紹道:“世凱,這是一座驛城……稱為小站城,附近還有另外兩座一般大小的驛城,現在都空著。

周圍一帶都被圈作了八旗馬廠,有現成的馬廠衙門、庫房、馬廄可用。運河則從驛城東面通過,運點什麽東西特別方便。此地位於天津衛和青縣交界處,往西南三十裏便是青縣縣城,往東北七十裏就是天津衛城了。”

王輔臣這個時候也策馬到了王忠孝身邊,四下看了看,點點頭道:“倒是個屯兵練兵的好地方……依著運河,交通便利,周圍又是馬廠,極為開闊,練兵總管大臣的衙門可以擺在天津衛或是青縣。世凱,你選的這個地方還真不錯啊!”

當然不錯了!

小站練兵,專終大清……那還能有錯?

王忠孝笑著對王輔臣道:“爹,孩兒建議您就把總管大臣的衙門設在小站城內……雖然前後不著的,但勝在清凈!您可以牢牢看住您自己的那一鎮兵。至於另外兩鎮,您既然管不了,就把他們擺在青縣和天津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