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2/2頁)

發展成果也是豐碩的,到開寶二十九年,僅長沙一地,官學、民辦各類學校、書院、私塾,便有三百余所,可謂規模空前。

由此也培養了無數人才,每科考舉,都有湖南士子在京師揚名,“湘學”也在那些湖南士子、官員的傳播下,逐漸光大,揚名。

若說科舉太高太遠,僅荊湖南道內部來說,教育的興起,也帶來了數不清的人才,這些學子結業之後,大多充斥於湖南官場的上上下下,優秀者為官,次等者為吏。

以湘學為基,也構成了一個湘士黨團,論官僚的凝聚力與官府的掌控力,天下道州怕是沒有能與荊湖南道這邊相比了。當然了,這些在老皇帝眼中,就是地方主義的表現。

讀書人在湖南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完美地詮釋著“士農工商”的次序等級。湖南的江河湖泊、山林村野間,難免於活躍著一些強人,但不管多麽兇狠殘忍、膽大妄為,都不敢去騷擾書院學校。曾經有人這麽幹過,然後享受了一場來自全道州縣官民的集體針對,死無葬身之地。

在湖南,殺人越貨或許還有活命的可能,但敢冒犯學校,殺害學子,一旦查清,即便最終能逃脫,湖南也再無容身之地。讀書至上,或許就是當前荊湖南道優先等級最高的社會準則之一了。

因此,對於湖南其他那些地方通病,老皇帝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是對這種“文化氛圍”,尤其關注,甚至可以說忌憚。

他隱隱感覺到,在湖南正在形成一種名為“學閥”的勢力,形成的過程是很隱晦的,但在潛移默化之間,其影響力已然遍及湖南的方方面面,從統治的權貴,到黎民黔首,乃至那些盜匪強人都能馴服,這就很可怖了。

就拿老皇帝親自視察的嶽麓書院來說,這個建立不過三十年的官學書院,如今已經是湖南學政系統中執牛首者。

院內有學生三千余人,不只集中了湖南最優秀的學子,還有不少兩廣、江西、淮西、湖北、川東的學子前來求學,輻射範圍很廣,影響力也不斷地向外擴張。

時任嶽麓書院院正,名叫廖明永,是本鄉本土學問家。當然了,能做嶽麓書院的院正,本身的學識能力是毋庸置疑。

這廖明永真正為老皇帝所關注的,卻是其出身,其祖父廖匡圖,乃是馬楚文昭王馬希範時期的“天策十八學士”,數一數二的那種。

而整個廖家,在湖南甚至整個南方,也是名氣斐然,過去百年間,誕生了大量才學之士。到廖明永這一代,這個學閥家族已然徹底成勢了,哪怕族中當官的人不多,當大官的人更少,但湖南官場是少有人能忽視這股勢力的……

隨著對廖氏這些學閥家族了解愈深,老皇帝又是殺機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