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還欠著外債(第2/2頁)

“等他開口的時候,還容你拒絕?”王彥升冷冷地盯了王英豪一眼,連怒氣不爭的情緒都沒有了。

沉著臉,思考良久,王彥升看向王金,吩咐道:“你去告知準備南下的兒郎們,讓他們安心等待兩日,錢款費用,老夫一定準備好!”

“可是,府中實在無多少活錢了!”王彥升說得信誓旦旦,王金可沒有任何底氣,憂慮地提醒道。

“你要背我令嗎?”王彥升給了個冷漠的眼神。

“不敢,老奴這便通知下去!”

王彥升則沒有理會三個兒子,撿起地上的劍,翻舞兩下回鞘,叫上那幾名庫管,朝庫房而去。

……

八方樓,位於洛陽北市內,是一座規模中等的酒樓,名氣不小,菜色極佳,尤其是四海八方的美味都匯聚於此,其主人,就是洛陽大商康寧。

幾十年風雲變幻,對大漢的商界也是如此,在手工業大發展、商品經濟大擴張的歷史背景下,崛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富商,同樣也因為各種各樣原因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大賈,而能幾十年屹立不倒的,才真正有資格得到“大商大賈”的稱號,其中所倚仗的,也絕不僅是善於經營的聰明頭腦,在大漢這樣的特權社會,背景才是第一位的。

康寧顯然就是這樣一個人,出身不算普通,原本叫康延寧,乃是前朝大臣康福的族侄。而康福乃合川伯康延澤之父,而王、康兩家才因為孫輩之間的沖突壞了關系,而康延澤與康寧一脈關系似乎又不怎麽好,這其中的關系,有些復雜。

說到康寧,他起步很早,還在天福十二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從商,那時候還是兵荒馬亂的,天下盜賊蜂起,連剛進了開封的劉家能不能坐穩天下都是問題,那時候做買賣,是要搏命的。

而得益於出身,有發家的資本,康寧膽子也大,帶著一些族人,又收買了一些盜賊流民,跑到淮南去采(搶)買(劫)糧食,然後輸送回開封。

那時候,開封新入了幾十萬河東軍民,最多的是嘴,最缺的是糧,鬥米三百文,只要把糧食成功運到,就是暴利,只跑了三趟,康寧的本錢便翻了兩番。

不過,糧食的暴利生意,並非長久之道,朝廷雖然默認乃至暗中支持他們從外地搞糧,填補京師,但康寧卻很有眼光地提前轉向。

康寧轉向的目標是在當時利潤極其微薄的“運輸業”,並且頭一個客戶就是大漢朝廷,靠著康家的名頭,直接找上了當時的計相王章,表示願意幫助朝廷運糧到前線,為獲取信任,首先便捐了一百石面粉,正為大軍出征而頭疼的王章感其“誠”,同意讓他試一試,安排人分類一部分任務給康寧。

從開封到鄴城,道路並不遠,杜重威叛軍又被高行周圍困在元城內,而康寧那一夥人又有豐富的運糧經驗,連同他捐的,第一批五百石的軍糧,成功運抵前線。

有了第一次,後面的事情就順利了,而整個“平杜”戰事下來,康寧帶著他的夥計,幫朝廷運了三千多石的軍糧,這不比一支輔兵營的作用小了。

而整個運輸生意,康寧別說賺錢了,此前糧食生意的利潤,全賠了進去。但不得不說,這卻是康寧發家致富的開始,嚴格地來說,他康寧與朝廷而且是朝廷核心權力部門搭上關系的時間,要比康延澤兄弟要早得多,而再沒有比在官方庇護下做生意,更有保障,也更能賺大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