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百年大計(第2/2頁)

“看來你是用心去思考了!”聽完劉旸這一番描述,劉皇帝看向他的目光中帶有少許的意外,語氣中也不乏贊賞:“這才是做事的態度!我想聽的,是怎麽做,而不是做不做!

那些大臣們的顧慮與考量,我豈能不清楚,只不過,有困難就不做,代價大就放棄,那還要大漢這萬裏疆土做什麽,若是全部砍掉,什麽行政、軍費支出,就全得省下來了!”

若是劉皇帝這番偏激的言論流傳出去,只怕朝堂上那些宰相重臣又要惶恐不安了,所幸,這也只是他們父子間的談話。

“爹謬贊了!”劉旸笑了笑,輕聲應道:“朝廷諸公的考慮,並非沒有道理,過去也有成例,對於邊遠地區,采取羈縻政策,放任自流,於朝廷而言,卻是省便許多,這樣的想法,並不能說錯。

兒只是覺得,倘若如此,也只是走歷代王朝的舊路罷了。如爹所言,可得一時之安,但二三十年後,當那些蠻夷部族經過休養恢復,發展壯大之後,朝廷又當如何?

室韋王政權雖被覆滅了,但室韋人猶在。室韋人被打壓下去,偌大的東北,還有女真諸族。

朝廷放任不管,將來再度崛起一個如室韋人一般不服王化、挑戰朝廷威嚴的勢力,那朝廷也只能再度回到發兵剿滅平叛的老路上了,如此循復,情況也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

完顏女真近年來的表現,就值得警惕,只是他們實力不濟,失敗罷了。倘若完顏女真崛起了,替代了室韋,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背棄大漢,與朝廷作對?蠻夷反復,乃是最粗顯的歷史教訓。

兒前者聽史,講到東吳收服山越之事,今東南之富庶繁榮,當從那時起,便已奠定了基礎。東北與東南或有不同,但針對蠻夷的剿撫歸化,卻有相通之處,朝廷大可效仿。

或許,窮盡兒臣等一生,也難以做到東南這般,但哪怕為子孫後代打下基礎,也是值得嘗試的。

而百年之後,若能為大漢開辟出一個新的東南,也算一份莫大的榮耀與功德了……”

當劉旸真誠懇切地說出這樣一番話後,劉皇帝都愣住了,擡眼看著表情鄭重的太子,那股名為欣慰的情緒此時便充斥於他心房。

“坐!”撩起袍腳,坐在水榭邊橫椅上,劉皇帝示意劉旸到身邊。

皇孫劉文渙,聽著祖父與父親的交談,此時也有些困頓,坐在劉皇帝的腳背上,抱著他的小腿昏昏欲睡。

看著劉旸,劉皇帝伸手指著自己的心房,說道:“你這番話,極有見地,是真說到我心坎裏了!發展東北的困難,我豈能不知,若僅顧當下,中原、河北、河東、劍南、兩湖、兩淮、東南、兩廣這些地方,就足以讓大漢安穩享用百年了!

但百年之後呢,居安思危,遠慮近憂,總要考慮吧!大臣們,顧忌他們的權位,顧忌他們的官位,不願去冒險多事,寧願安定平穩。

但為君者不能這樣,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為長遠大計!如你所說,哪怕是為子孫後代打下個基礎,也是份功德,有些事,我們都不牽頭去做,還能去指望繼世之君去打破藩籬,推陳出新?

我很高興啊,不為其他,就為在這蕓蕓眾生、萬千臣民之中,尋到了一個知音,一個同道中人……”

長這麽大,這大概是劉旸第一次得到劉皇帝如此認可,因此,迎著劉皇帝那溫和的目光,聽著那贊許的話語,劉旸也不由心頭一熱,微紅著臉,拱手道:“兒,不勝榮幸!”

“既然如此,對大哥所擬之議,朝廷當如何答復?”劉旸趁熱打鐵地問道。

劉皇帝幾乎不假思索,吩咐道:“也不用讓趙普他們再議,照此情況,他們也議不出個什麽,徒費工夫罷了!

這樣,你親自牽頭,按照你的思路,擬一個條制。除了你方才提到的那些基本策略之外,商討出一個安東都督府的構置來,今後,對遼東之外的治理,就由安東都督府負責。

朝廷每年撥款支持,也擬一個合理的數額,內帑也出一部分款項。另外,除了鼓勵民間商民北上,還要號召大漢的勛貴們去給我開發北疆。

他們都敢不辭辛苦,冒著犯法逾矩的風險,到秦隴去砍伐巨木售賣牟利,東北遠是遠了些,那麽大一塊寶地,那麽多財富,就不信他們一點不動心!”

劉旸聽著劉皇帝指示,努力記錄消化著,十分認真地應承道:“是!”

隨著這父子倆的談話,大漢朝廷針對東北發展未來二三十年、甚至百年的大計,也就此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