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2/2頁)

有鑒於洪災水情,劉皇帝也沒有再繼續退居幕後,在漢宮之中納福乘涼了,這種天災國難面前,他也難有這個心情。

進入六月之後,劉皇帝更連下訓令,督促朝堂官府,勉勵臣民百姓,呼籲上下一心,全力抗災。

由於大雨持續地近乎詭異,朝中有不少官員都請奏上表,希望劉皇帝能夠祭天祈福,以解災情。

這樣的奏請,自然被劉皇帝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原因也很簡單,若是撞個大運,祈福有效,能夠增加自己身上的神聖性也就罷了。

然而,若是祭天無效,那樣豈不更引得人心思變,這樣的結果,就不是劉皇帝樂意見到的了。尤其是,劉皇帝咨詢過欽天監的那些“天文專家”,從他們口中判斷,這場大雨洪災,還看不到緩解的征兆。

同時,在這種形勢下,劉皇帝也是分外敏感的。太平時候,應付一下,祭祭天,拜拜神,也就罷了,而這個時候,劉皇帝心懷疑忌的是,會不會有人拿天人感應那一套來說事,講什麽君失其德,政失其道,以致上天降災,警誡世人。

所幸,朝中還沒有這樣的傻人,敢在這個時候跳出來觸劉皇帝的黴頭,即便有人心中有類似的想法,暫時也只敢憋在心裏。

劉皇帝還特地下了一道明詔,從毫無文采的詔文中就可以看出,乃是劉皇帝親擬,而沒有經過李昉的潤色。

劉皇帝直白地訓斥了那些不求努力救災,反而指望上天憐憫開恩,指出抱有這樣想法的人,都是消極抗災,不思紓難救民的庸臣碌人。

措辭異常嚴厲,詔令下達之後,至少西京這邊,朝廷的思想是基本統一,牽涉有司也更加專心致志地進行抗洪救災事宜的差事。

六月己醜(初二),鄭州、東京、宋州官府相繼上奏,言汴河水情有異,這些奏報,在河患未已的情況下,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視。

政事堂連發政令,讓沿汴州縣官府提升預防等級,做好人力物力儲備,提前應對,以防汴水生變。

沒法不重視,汴水可是中原的核心水脈,黃金水道,連接運河,溝通南北,若汴水為患,傷害的可不只是東京等重要城市,連西京這邊都要受到影響。

畢竟,當下的西京洛陽,每年也有大量的物資支持,是來自東南地區的。

不得不說,大漢過去治了二十年河渠,成績最為顯著的,就是汴水為主的中原水道。其後,水害的影響果然從汴河流域蔓延開來,不過得益於官府的提前應對,嚴防死守,再加上河工上的便利,汴水最終沒能成災,得以平穩度過,安全涉險。

整個五、六月份,大漢都是在同暴雨洪水的抗爭中度過,人未能勝天,卻也不曾屈服。一直到六月二十一日,雙方達成“和解”,雨水止,洪患平,渡劫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