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平息的吳越大叛亂(第2/2頁)

積極意義倒也不是沒有,至少通過這場叛亂,讓朝廷在後續對東南地區的整改中,手段柔和了些,並且改良了一些新政中比較想當然的條款。

同時,也使得那些對朝廷不滿,不服大漢統治的人與勢力,跳了出來,一個個被收拾清算,反倒是通過此亂加強了朝廷的統治,實現了徹底的收治,只是代價有些大罷了。

事實上,對於江浙地區,劉皇帝有想過原屬南唐的兩江地區會發生叛亂,沒曾想到最後,爆發點竟然在吳越。

相比之下,兩江地區那只能算是騷亂,在吳越叛亂高潮期間,兩江地區倒安靜地很,幾乎沒有響應。

事實上,在開寶元年冬,劉皇帝給東南的官員們下了拿道帶警示意義的詔書後,在整飭落實工作上,不管是工作態度還是工作方式都緩和柔和了許多。

而韓熙載進入兩浙之後,行事也多師出有名,遷豪行動,也多從那些風評較差的土豪劣紳開始,算是充分考慮民情民意了。然而,即便如此,引起反彈之劇烈,反倒超過了江南與江西。

對於很多吳越豪強來講,他們是真的不歡迎大漢的統治,他們更喜歡錢氏當政。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這大概是能夠用來自我安慰的一句話。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原有的秩序,被徹底打破,社會資源與財富在這場大亂中,得到了實際上的再分配。

因為這場叛亂,吳越人死者達十三萬之多。事後被外遷的人,更超過二十萬。而吳越叛亂的平息,也代表著朝廷在東南的大整頓,告一段落。

終究,沒能像劉皇帝所期待的那般,平穩過渡。也可以理解,涉及到社會變革、利益分配的事業,還是在短時間內要起到效果,絕不是請客吃飯那麽簡單。

一場腥風血雨,代價固然不小,也掃平了大量障礙。現如今,劉皇帝可以自信地講,東南地區可保百年無虞。

而從開寶元年開始,一直到開寶四年,三年多的時間內,朝廷自兩江及兩浙地區,共外遷四十余萬人,其中半數落入了荊湖南道。

剩下的,關內消化五萬,隴右三萬,山陽三萬,余者散布中原河北。經過那些紛紛擾擾後,東南地區,也逐漸成為讓劉皇帝滿意的符合大漢統治的秩序狀態。

韓熙載東南安撫使的職位,在開寶四年三月,被正式撤銷,召還東京。在東南的這幾年中,他曾遭遇了七次刺殺,在第四次的時候,差點丟了性命,可見那些利益被觸犯者有多恨他。

同樣的,在朝中,非議也從來沒停過,等回到開封的時候,韓熙載已是身心俱疲,直接向劉皇帝辭官。

劉承祐不同意,授集賢殿大學士,去編書,過點輕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