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最後一仗(第2/2頁)

聽其言,趙季文當即反駁道:“漢軍兵強,但終究人寡,又兼兵疲。我軍雖弱,但養精蓄銳,體力充足。強弩之末,難穿魯縞,東面漢軍,如今就是一張魯縞,我們以數倍之軍,發起突襲,合殲之,未必沒有一戰之力!

再者,自北漢興兵以來,他們連戰連捷,勢不可擋,視我蜀中兒郎如無物。斷然想不到,我們敢主動出擊。兵法有雲,出其不意,必獲其勝!”

“諸位!”趙季文起身,嚴肅道:“眼下,是我們這幹人,最佳的出擊時機,如若錯過了,讓漢軍休整結束,待北路漢軍再至,成都勢必沮矣!而我們,也將為漢軍所俘。

漢軍對我蜀軍,是怎麽處置的,想必諸位也都有所耳聞,修路挖礦,幾當奴隸。凡我川蜀子弟,聞之,莫不含恨切齒。當此之時,諸位連奮起一擊的膽量都沒有了嗎?”

趙季文這番話,終於起了些效果,有幾名將校,扶案而起,齊聲道:“打他一仗,滅滅漢軍的囂張氣焰!”

蜀中,實則並不缺血性男兒。

然而,還是有人面帶遲疑,嘀咕道:“聽聞,我蜀中軍卒,被漢軍編為懷威、懷德兩軍,所受待遇,不差於其他漢軍,似乎何重建、韓繼勛等降將,都受到了重用……”

此言一出,湧起的熱血,頓時涼了幾分,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到如今這個地步,還有必要冒險去與漢軍作戰嗎?在場的蜀軍將領,大部分沒有與漢軍交戰的經驗,甚至很多人沒有經歷過戰陣,但並不妨礙他們“恐漢”的心理。本該保家衛國的蜀將們,大多數都已沒有給孟蜀殉葬的覺悟……

但趙季文聽之,卻怒斥那人:“你何出此言?難道欲背反朝廷,拋棄成都士民嗎?”

深吸了一口氣,趙季文鄭重地道:“諸位,時局如此,已沒有多少供我們選擇的余地。拼一把,或許還有扭轉局面的機會,如若束手,無所作為,終將為漢軍所俘,生死操於其手……”

經過趙季文一番激勵與鼓動,終是勉強達成共識,決定賭一把,主動出擊,打一打成都東郊這支“尾巴翹上天”的驕狂漢軍。

經過商議,趙季文留下包括三千“平獠軍”在內的五千蜀卒,駐守成都城,而後自領剩下的26000余軍出城攻擊。

兩萬多軍的調度,僅出擊準備,就耗費了一個多時辰,而後才在趙季文的指揮下,向城外開拔。而在準備的過程中,親信將佐,不由問趙季文,真要與漢軍死戰?

對於心腹,趙季文並沒有保留,以一種悵惘的語氣,說出一番話:“我們固然可以不加抵抗,便投降漢軍,但那樣,終為漢軍所小視,日後地位、待遇甚至安危都得不到保障。

聽聞蜀軍之中,有不少受漢廷重用的降將,都是在對漢戰爭中表現出眾者。我們如果能趁此機會,予以漢軍以打擊,證明我們的價值,就可作為與漢軍談判的本錢,為將來的榮辱求得保障……”

聽趙季文這番話,將佐會意,連贊他思慮深遠!

而在成都蜀軍準備出擊的同時,其異狀動向,早已傳至趙匡胤耳中。這其中,有武德司、軍情司的密探,也有成都的官吏,甚至隨軍出擊的蜀軍將領。

對於趙季文的選擇,趙匡胤不由驚奇,有些感嘆。平心而論,他出擊的選擇,並非沒有道理,漢軍遠來初至,確實疲憊,人數與成都守軍相比也確實懸殊。於蜀軍而言,確是難得的有利戰機,如蜀軍真能上下齊心,緊緊抓住,未必不能取勝。

然而,凡事總有個轉折,歷史大潮滾滾向前,非一己之力所能阻擋,更何況,這“一己”還另潛心思。

趙季文不算蠢,他知道軍中上下,多有異心,但離散的程度,遠超其意料。他怎麽也沒想到,早有聰明人將他賣了個幹凈。

人還隔著二十裏,底牌已盡為趙匡胤所知,這種仗,怎麽打?怎麽贏?

趙季文全師而來,趙匡胤則提前做好了準備,虛營以待,秘隱伏兵,待蜀軍殺至,伏兵大出,趙季文遂潰。這一仗,沒有傷亡多少人,出征的蜀軍有接近半數的人,直接選擇投降。

趙季文率領不到萬人殘兵退回成都,趙匡胤似乎心有顧忌,沒有趁勢進兵,追剿殘敵,只是找人打掃戰場,收攏俘虜,繼續休整。

嗯對於人數幾倍於己方的俘虜,漢軍處理起來竟然沒有絲毫壓力,因為都很配合,乖得不得了。

而敗退回成都的趙季文,動作也沒停,一面整頓兵馬,一面秘遣心腹至漢營,約談投降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