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一代新人換舊人咯(第2/3頁)

但是盡管如此,科舉考試所能堅持的最大公平,就是盡可能用書本上所能學到的東西對他們進行最基礎的考核,選出腦袋最好用的一群人,從而最大限度地排除考生背景出身所帶來的影響,盡可能的兼顧公平。

只要腦袋聰明,學習能力強,那麽之後該怎麽為官,他們自然可以從從九品的職位上開始學習,慢慢成長,他們不需要在考試前就掌握什麽治國安邦的道理,這不是一般學府能教會的,考試之後,朝廷自然有培養他們的渠道和方法。”

郭嘉頓時有些好奇。

“那那些策論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很簡單,這畢竟是科舉考試,不是一般的考試,我要選拔出贊同我的官員,而不是選拔出和我唱反調的官員。”

劉備收起笑容,緩緩道:“我並不需要他們給我什麽長篇大論告訴我該怎麽做,沒人比我更懂我到底該怎麽做,國家大政方針,難道一個州學裏剛學出來的學生會比我們這些執政多年的老家夥更懂?

他們想到了什麽方略,都不重要,重要的,我需要的,是他們的態度,我需要他們打心底裏贊同我的方略,而不是固步自封,抱著陳舊的思想,不願邁出全新的步伐。”

郭嘉頓時有些理解了劉備的意思。

“原來如此……”

“科舉考試的真正目的,是要讓出身不再成為做官與否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應該成為標準。”

劉備嘆息道:“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先人摸索前行了何止千年?現在,終於有了一個好的辦法,所以科舉考試的內容,就需要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在這個範圍之內盡可能的選出優秀的人才,再加以培養。

被國家培養出來的官員,總比被家族培養出來的官員要好,讓官員成為國家的官員而不是家族的官員,我認為這也是很重要的,至於其他的,只要態度是對的,都可以商量,都可以慢慢來,咱們有很多時間。”

郭嘉聽後,沉默了一陣。

然後他也是嘆了口氣。

“您真的思慮了很多啊。”

“我可是完整的經歷過察舉的整個流程,我也清楚的知道在二十年前,一個出身寒微的人到底要怎麽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到如今,我不希望那樣的事情再出現了。”

劉備搖頭道:“出現一個我,要死多少人作為代價呢?這些人原本都可以活著,都不用死,我想了很久到底要怎麽做,幸好我想出來了,現在看來,效果也挺不錯的,只不過還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罷了。”

郭嘉點頭。

“既如此,具體的方略是如何的,確實不重要。”

“但是他們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就很重要了。”

劉備緩緩道:“所以,州考可以著重於個人聰明、努力與否,選考再進一步選拔聰明努力的人的同時,把不認同政策方略的人刷下去,到了君考,再做最後一次的甄別和選擇。

打心底裏認同大漢方略的人,就可以著重追蹤,著重培養,大漢有一整套完整的培養人才的流程,讓他們一步步走過去,堅持到最後的,自然能成為國家棟梁。”

“那要是與您的考慮相悖呢?”

郭嘉詢問道:“選考只是一篇作文,恐怕會有遺漏吧?”

“那也不要緊,至少他是個聰明也願意努力的人。”

劉備轉過頭看向了郭嘉:“一個聰明且願意努力的人,就不是一個認死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他會有所感悟,死不悔改的人,也無法在我們這套晉升體系中走到上層,所以,無傷大雅。

唯一讓我有些遺憾的是,我們的準備時間還是不夠,還是太倉促了,這次選考選出來的三千人裏,農家子弟只有五百多人,成績最好的排在第三百四十一名,這個名次我不是很滿意。

整個大漢國,九成以上的人都是農民,可是在科考之中,能夠被選為官吏的,三千人裏,只有兩成是農家子弟,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合適的,對大漢國來說,是極度危險的。

我不得不承認,他們還是弱勢的,他們還需要時間去成長,不過我也不是很擔心,第一次如此,下一次,三年之後,他們一定可以變得更優秀,更有競爭力,往後的每一次,他們都會得到成長。

我們選擇官員,必須要從他們之中挑選,如果只是把他們看作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人,那麽遲早有一日,大漢會在他們的怒火之中轟然崩塌。”

郭嘉徹底明白了劉備的思量,沒有再說什麽。

他知道了,劉備是打心眼兒裏要讓士族高門的存在成為歷史,要讓士族高門的家族式人才培養機制成為歷史,而轉變為國家公開培養人才的方式。

對於這樣的方式,郭嘉沒什麽反感,反正他對家族也不是很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