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二章 劉備在太學(第2/2頁)

接著是以《氾勝之書》為代表的農學專著,劉備多次強調農為國之本的道理,所以要求作為國家最高學府的太學將農學定為必考科目,教育出來的國家精英決不能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廢物。

除了《氾勝之書》外,劉備還把涼州州學內使用的農學教材進行了匯編,編出一部東漢版本的《農務全書》,也指定為教材,要求在太學內施教。

農學和算學之外,還有天文地理學。

劉備將東漢時代的歷法專著和地理專著從藏書館的幾角旮旯裏找出來進行匯編,與涼州州學使用的教材進行綜合,編纂出了《天文全書》和《地理全書》兩本專業教材,用以在太學內施教。

如此,太學學生們除了要學習古文經典為代表的儒家學術之外,還要學習算學、農學、天文學和地理學,文化考試也有這五項內容,所有考試題目就從這五科內容中挑選。

除此之外,為了增強學子們的體魄,劉備還規定了體育課程,給體育課程設置分值不低的分數,也要進行期中和期末兩次考試,用以增強學子們對體魄鍛煉的重視。

每一次考核,都需要從文化和體魄兩個方面進行考核,任何一個方面跛腳都不能順利通過考核。

難度很大,但是能夠通過這兩方面考核的,都是具備一定基礎能力的人,就算不是正兒八經的精英,也絕不是廢料。

對於劉備在太學內的一系列改動,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人不少。

有不少古文學派的老學究認為那些東西在太學內公開傳授並不合適,太學內只要傳授儒家經典就夠了,其他的東西他們自然會在之後的工作中學會。

而劉備則堅持自己的看法,要求在太學內追求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要讓他們盡可能地掌握足夠的學識。

他們不單單是古文學派的門徒,更是國家的儲備官員。

劉備意識到了這部分古文學派成員的想法,他們和今文學派一樣,只是希望太學成為他們傳播思想教義、鞏固古文學派執政基礎的橋頭堡,本身並不在意學子們在裏面能學到什麽。

他們對太學的看法是政治大於教育,政治才是最重要的,培養出古文學派的擁躉、清除今文學派的印記比什麽都重要。

而劉備則是真的把太學當作學校來應對了,專注於教育,還增添了很多實用技能的教育,一定意義上削弱了太學的政治意義。

這是讓古文學派的一部分人感到不滿的地方。

還有一點——

劉備是正兒八經的在傳授統治知識給這些人,通過公開的太學的途徑,而在過往,高官適用的統治知識只有各家各戶的高足、弟子才能真正學到,一般連門生都學不到。

在規則中,一般門生只能學到做小吏的統治知識,最多學到縣令級別,再往上,就沒辦法學到了,因為真正的【官員】名額,在整個東漢帝國,只有不到八千,剩下的十幾萬全都是小吏。

所以為了真正把持住高大上的官員名額的所有權,高官適用的統治知識只能局限在一小部分人內部流傳,講究一個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好東西,咱們要自己收著。

而劉備直接把這個範圍擴充到了全體太學生。

乃至於他在涼州州學和司隸學府也都是這樣搞的。

雖然他所傳授的統治知識並沒有真正涉及到高官適用的範圍,但是盡管是一般的小吏、縣令級別的統治知識,讓學習的人一下子增加了那麽多,難道是好事?

學會統治知識的人那麽多,且不說有沒有那麽多職位能夠提供,單說這群人成長起來之後,對各家各戶的高足、弟子又會產生多大的沖擊呢?

這是嚴重影響了大家的利益的事情啊。

但是劉備在這一點上無比強勢,堅持自己的看法。

他一定要把太學變成正兒八經的最高學府,培養出一群又一群的優秀人才,而不是培養出一群傻乎乎的古文學派的擁躉。

“今文學派只顧著把持太學,然後養出了一群眼高手低的廢物,使得太學徹底成為天下笑柄,更沒有在鬥爭之中給今文學派起到一絲一毫的助力,反而成就了吾等。

現在吾等掌握權勢,如果還和過去一樣,學著今文學派的辦事方法,那麽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同樣的一群人,把吾等取而代之,讓吾等死無葬身之地,這難道是諸位想要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