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訪楊文先不遇(第2/2頁)

宦官秉政這種事情,對於士人來說當然是非常不利的。

更別說是實行黨錮之後的東漢,士人處境非常不利,宦官秉政的情況越發嚴重,現在連外戚都被宦官染指,眼看著三位一體的完全體皇權再次閃亮登場,要說心裏不慌,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如此政局,之前宦官們試圖挑動今古文之爭的努力都沒有成功,無論是今文學派還是古文學派,在沒有充分利益的前提下,面對完全體皇權的威懾,都還是能拎得清的。

就眼下局勢來看,宦官勢大,皇帝劉宏信任宦官,又開鴻都門學,培養保皇閹黨文人勢力,在外出任郡守、縣令等等官員,與士人官員爭權奪利。

鴻都門學一開始只是劉宏為了滿足自己的文藝範兒而設立的學府,可是發展到後面卻被宦官們掌控,如今儼然成為了宦官們培養自己黨羽的途徑。

且在宦官們的推動下,皇帝劉宏還時不時搞一出【鴻都門選】,從鴻都門學裏面選擇宦官們滿意的人選出任官職,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士人對行政職位和行政權力的壟斷。

如今士人的勢力的確是被皇帝嚴重壓縮了,士人們所能掌握的最大的優勢也是最後的優勢就是文化優勢和輿論優勢,這也是最無解的死局,是劉宏難以動搖的部分。

掌握儒家學術的解釋權,士人就立於不敗之地,皇帝只能打壓,不能徹底馴服士人,一旦人亡,必然政息。

劉宏有昏庸之名,但是在劉備看來,如果這些事情是劉宏自己的意願,那麽他絕對算不上昏庸,只是東漢王朝積重難返,各種積累的弊端實在是太嚴重,他回天乏術。

不過就目前的一些情況來分析,劉備更傾向於劉宏真的只是宦官們扶植起來的吉祥物和樣子貨,包括第二次黨錮之禍在內的一系列打壓士人的手段都不是他的本意。

當時他才十三歲,還沒有接受過完整的帝王學教育,當皇帝沒多久,要是那麽迅速就能看穿皇權危機選擇聯合宦官對抗外戚,那還真是天縱之才了。

嬴政十三歲的時候都沒有那麽牛逼。

而他後面所做的一些為了享樂才會做的事情也充分體現了他根本不具備什麽高超的政治手腕,更像是被人推著往前走一般。

當然,劉宏沒有那個能力,而在座的兩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的經學家,顯然也沒有革自己的命給大漢王朝帶來新生的覺悟。

忠誠,忠誠於什麽呢?

是劉宏,還是大漢王朝,還是自己士人的身份,亦或是榮華富貴的生活。

劉備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