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節 閑談夜話,心撫佳人(第2/2頁)

“那爺的意思是糧價要降下來,只能等到老天爺開眼,來年風調雨順,沒有其他法子?”平兒若有所思地問道。

“就目前的情形來說,這應該是最關鍵的,靠天吃飯是這個時代逃避不了的,但也並非人力沒有半點辦法應對,比如興修水利,引黃河、延水、洛水、蒲水、馬蓮河這些河水能盡可能在下雨的時候積蓄水源,以便在天旱時候能灌溉,這樣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又比如,引入一些西夷引進的高產耐寒耐貧瘠的旱地作物,這樣即便是遭遇大旱,一些地方也能保持收成,這樣也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家的吃飯問題,避免因為饑餓淪為災民甚至亂民。”

馮紫英看了三女一眼,“可能你們也知道爺在永平府和順天府時就很支持朝中辭官的徐大人在天津衛實驗種植土豆、番薯和玉米,已經取得了一些效果,此番爺也讓人去聯絡了徐大人,請徐大人把他這幾年在天津衛的收獲都運到陜西來,在陜北這邊就可以做一個較大規模的試點,如果能夠順利,那麽明年就能見到成效,當然這種成效還很有限,真正要讓陜西老百姓都能收益,起碼也要三五年以後了,而且還得要推廣得力才行。”

見三女都聽得似懂非懂,只能明白一個大概的意思,馮紫英也不多解釋,知曉自己在辦正事兒,為百姓謀生就行了。

“爺,那土豆、番薯和玉米真的能在陜西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讓尋常百姓填飽肚子,不再以老天爺垂憐左右?”尤三姐忍不住多問一句。

她是在甘州長大的,太清楚陜西這片土地上的艱難了,旱蝗災連綿不斷,十年裏起碼也有七八年各種旱情,這片土地上就從未真正風調雨順過,老百姓要想不以老天爺的意志為轉移,真的太難了。

“這是爺的目標,但是實事求是的說,很難做到,不過多管齊下,起碼要好得多,也許十年二十年之後,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那樣。”馮紫英想了一想才給出這樣一個答案:“到那時候,如果官府倉庫中存糧滿囤,百姓家中能有一季可食之糧,便是遭遇災害,也不至於賣兒鬻女,也不至於欠賬借貸,那就是我所期望見到的結果。”

很難得這樣輕松地和幾個女人這樣無拘無束地談話,而且談的既非內宅事兒,也不是那等高深的公務,就是她們平時裏所見所聞所遇,探討其中一些道理,尋覓一些解決方法,女人雖然聰慧,但是對這等公務卻不甚了解,只能異想天開一番,倒也惹來一陣陣笑聲。

這一夜也是難得的溫情濃郁,三女都是極盡溫柔,讓馮紫英享受了一回齊人之福。

不過也幸虧晴雯身子不便,尤三姐和平兒二人也讓馮紫英早上起床都欲罷不能,真要再添一個人,那就要揉著腰爬不起床了。

馮紫英期盼的糧食和種子也終於到了。

從老牛灣過河,進入榆林鎮轄地,在府谷卸下一部分糧食,也預留了相當一部分種子,土豆、番薯和玉米都有。

府谷是典型的以土梁為主的破碎黃土高原地區,土質疏松貧瘠,地形破碎,原來只能簡單種植一些粟米和小麥,農業相當落後,好在府谷人口也不多,全縣只有兩萬人出頭,所以靠著縣內的各條注入黃河的河川,引水灌溉,在河谷地區也還能有些收成,還過得去。

“素臻,恐怕你也是知曉馮大人來陜西為什麽選擇咱們延安府作為他的著力點了,無他,咱們延安府人口夠多,夠窮,土地夠貧,這等情形下,如果他能在延安府都把事情做成了,其他地方還有什麽好說的?”

說話的是潘汝楨,他是不遠數百裏到府谷這裏來接糧食和種子,府谷情況要比其他縣好一些,尤其是旁邊就是虎視眈眈地榆林軍,要想作亂,首先就得要問榆林軍會不會無動於衷坐視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