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節 支點撬動,謀局全域(第2/2頁)

由於前期早已經安排到位,王成虎和顧秀忠的部分人馬埋伏到位,所以搖天旗的人馬絕大部分都被消滅,其中包括傷亡和俘虜,比例大概在三七開,三成傷亡。

這年頭受傷,又是夏季,基本上能存活下來的不多。

而被俘虜的超過一千二百人,同一樣按照七三分成補充進了王成武和顧秀忠的軍中。

只不過他們不再是亂軍(義軍),而正式接受了招安,組建成為輔軍,實際上也就是尚未正式獲得身份的衛軍。

延安府這邊的衛軍體系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主要原因還是榆林鎮太過強勢。

像整個延安府的北部地區基本上都是榆林鎮的勢力範圍,而中南部的兵備道管轄衛所軍隊數量也很少,大多是屯田兵。

因為這麽些年來朝廷對三邊四鎮的克扣,使得三邊四鎮的邊軍從超過四十萬的編制持續萎縮,像四鎮中最舉實力的榆林鎮編制應該是十二萬人,但實際上在編的不到十萬人,而最差的甘肅鎮和固原鎮編制也是九萬六千人,但實際上只有七萬余人。

而在經歷了寧夏叛亂後,甘肅鎮實際人馬已經縮編到了五萬余人,固原鎮也只有六萬人左右,反倒是寧夏鎮還保持在七萬人左右。

不過隨著馮唐的西北軍組建東出山東,甘肅、寧夏、固原三鎮的精銳盡出,加上榆林鎮也有少部跟隨出征,整個西北四鎮的兵力大幅度削減,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其存留下來的邊軍也都屬於戰鬥力較差的軍隊,維系現在的局面已經極為艱難。

所以一當陜西變亂燎原,榆林鎮還勉強能抽調部分軍隊應對,其余三鎮是捉襟見肘,不但不能出兵應對,更為擔心的反而是自家這些殘存軍隊也被卷入,成為亂軍的一部分。

現在馮紫英要做的就是重建延安府的衛軍體系。

這本屬於陜西都司的責任,但是現在大周朝的都司體系實際上和明末時候差不多,也有點兒名存實亡的感覺。

或許在省裏都司的文档中還能看到各地衛所人員、物資、裝備、居所的名冊目錄,但實際上各地衛所的實際情況,恐怕連衛所負責人自己都說不清楚,更別說陜西都司那幫人了。

說實話,馮紫英也從未指望過都司那幫人能有什麽作用,他要做的只能是逐一針對府州縣的衛所來進行重建,這種活計要讓他這個巡撫來親自過問,也不能不說算是大周朝官場上的一大奇觀了。

城外的喧囂慢慢平息下去,而城內的恐慌也慢慢消退。

在得知三股亂軍幾乎是一日便徹底“消滅”,整個吳堡縣城上下都洋溢著一種絕境求生的興奮,之前那些個對於被“龍禁尉”大人強行解除武裝收編家兵還心存不滿的士紳鄉紳們心在反而有些忐忑了。

曾家和屈家被下獄,而且直接定性為勾結匪類亂黨,查抄全家,只等縣裏或者府裏定罪,看上去只是針對這兩家,但是現在局面穩定下來,萬一縣裏和龍禁尉來人還要窮根究底,這城中的士紳鄉紳們又有幾個敢說和城外這些亂軍沒有勾搭聯絡的?哪怕這兩支亂軍現在已經轉變為輔軍了。

“大人,又有幾名士紳來求見。”李桂保嘴角帶笑地走了進來。

此戰立功,除了王成武外,他舉首功,雖說他作為馮紫英身邊護衛首領,做這種事都算是額外了,但這種功勞能被記上一筆,日後未必就沒有機會。

“哦,不該去見紹武麽?”馮紫英還在看戰果。

縣裏已經把查抄曾、屈兩家的資產物資都羅列出來了,打蛇不死必定被蛇咬,既然做了,馮紫英就沒打算讓曾、屈兩家有翻身或者喘息之機了,山西鎮那邊肯定要去交待,至於省裏那些,更不話下。

“夏大人那邊肯定他們也去求見了,不過現在夏大人忙得飛起,哪裏還有精力來和他們磨嘴皮子,縣城保住了,但是伯顏寨、拜堂寨和白雲山的人還在向這邊進發,接踵而來的戰事還不會少,吳堡縣城城墻也需要進一步加高加固,另外民壯和家兵組合起來表現並不好,夏大人也很惱火,正在整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