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節 醞釀計較,確定人選(第2/2頁)

周嘉謨不能去?身體有多大問題?還不是怕去了辦不好影響了自己未來前途。

沉寂良久,李三才最終還是啟口:“若是不行,只怕就只能讓馮鏗去了,說實話,除了年齡資歷上遜色了一些,他的確是最合適人選。”

葉向高和方從哲的目光望向李三才。

李三才雖然是北地士人,但是葉方二人都知道李三才和齊永泰他們不是一路人,更親近江南士人,又和皇帝關系甚密,所以才能在內閣中保持一個超然地位,他的意見葉方二人還是願意聽。

“道甫,乘風說服了你?”葉向高笑了起來。

“也算不上說服吧,我也把朝中能用合用之人扳起指頭算了算,捋了捋,屈指可數,而且都有這樣那樣的短板難處,馮鏗的弱點也很明顯,年齡太輕,資歷太淺,但他是二甲進士和庶吉士出身,又有翰林院修撰的身份,這一點足以讓他在陜西官場裏立得住腳,……”

大周官場也是個講出身的,舉人出身和進士出身相比,那自然底氣不壯,哪怕是作為上司發話,這說服力都要欠缺一些。

進士是一個大的門檻,但二甲進士和三甲進士還是有區別的,但區別不大,不過如果有了庶吉士加持,那就意義不一樣了,九成以上的進士都沒資格成為庶吉士,庶吉士是可以入閣拜相的基本門檻,沒庶吉士身份,有再大本事都別想入閣,甚至連七部尚書和都察院都禦史的這一位置都幾乎無望。

如果說庶吉士是七部尚書、都察院都禦史這一類朝堂三品要員的門檻,那麽在翰林院任過職,那就是金身加持了。

內閣閣老中十九八九都有翰林院任職經歷,雖然這不是鐵律,但是在大周官場上卻是一個不成文的規則,沒有翰林院任職的經歷,那麽要想入閣就要付出比人家更大的努力,而且自大周立國一來,首輔和次輔盡皆有翰林院任職經歷,還沒有哪個首輔次輔是沒有在翰林院任過職的。

這也是為什麽馮紫英煞費苦心都要去搏那一個翰林院修撰的身份,因為只有一甲進士才能直接進翰林院任職,二甲進士和三甲進士要進翰林院就要看日後的機緣,馮紫英在寧夏平叛獲得殊遇,才能入翰林院得此機緣。

而馮紫英有了翰林院任職經歷,陜西官場上有過翰林院任職經歷的只有已經托病請辭的右布政使高建德,連左布政使盧川都沒有這份資歷。

葉向高和方從哲都點了點頭,的確,馮紫英年齡雖小,但是這份出身卻是足以耀眼,沒誰敢說他半個字。

“另外我也想過,要平亂,就得要有治亂手段和魄力,我心目中有幾個人選,要麽有手段卻魄力不足,要麽就是魄力足夠,但手段太粗暴單一,欠缺火候,但馮紫英在永平府和順天府的本事我還是認可的,至於膽魄,這小子才十二歲就敢泅水偷渡出臨清水門跑來找我求救,這點甚至比他父親更強,我當時都不敢相信,還以為陳敬軒和汝俊來糊弄我,……”

李三才的話勾起了一段往事,臨清民變,當時馮紫英也正好遭遇,葉方二人也都對當年那樁事兒有所耳聞,李三才哪個時候還是漕運總督,聽得李三才說起當初情形,二人也都微微動容,這馮紫英還真的是虎父無犬子,膽魄的確夠,手段也有。

“還有,不知道二公可曾記得當年馮紫英還在青檀書院讀書時,京中大水之後出現瘟疫,馮紫英帶著他們一幫青檀書院的學子來幫助官府防疫,我印象很深,做得很好,而且也的確讓當年疫情被壓住了,總計京師城也不過死了不到一千人,若是換了往年,死上三五千都算是輕的了。”

葉方二人知道李三才提到這事兒的意思,陜西除了平亂,還要解決瘟疫蔓延的問題,否則瘟疫若是蔓延到山西和河南,那就真的是要出大亂子了,而馮紫英恰恰也有這方面的經驗。

這些加起來,足以抵消他的年齡劣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