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公益植樹

阿拉善所在的內蒙古, 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的統一規劃下,年平均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200萬畝, 種草3000多萬畝, 居全國之首。①

不是以畝為單位, 而是萬畝。

1200萬畝, 相當於5500個花間集植物園的面積,用一望無際不足以形容, 徒步走完恐怕需要10年之久。

而這,只是國家一年在內蒙古地區的綠化範圍。

在國家幾代人的努力和強大的政策面前,螞蟻S林的種植面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卻凝聚著全國人民的心血。

葉晗亦然。

哪怕種植面積不及國家的千分之一,她也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這裏地理位置偏僻, 風沙較大,葉晗在合作商和當地人的接待下,成功找到了他們即將種植的第XXX號林。

前面一個區域的梭梭樹也是剛種下不久,還是幼苗,不大的一棵, 株高約三四十公分,叢生,枝條不多。

它們一棵棵分散種植,每隔四五米才能看到一棵, 十分稀疏。

葉晗往遠處看去, 幹旱發黃的土地中點綴著細小的綠色, 排排而立。

在更遠的地方, 不大的梭梭苗幾乎被沙地淹沒, 只能看到散布於廣袤荒漠中綠色的小點,在炙熱的陽光和刮來的風沙中若隱若現。

不由得讓人懷疑,這麽的一棵苗苗、如此稀疏的種植密度,真的能夠防護住幾十萬畝,甚至百萬畝的風沙嗎?

事實是,能。

梭梭樹是灌木或小喬木,能長到2-9米。

為了在幹旱的荒漠中吸收水分,它的主根能深入到地下10-50米的深處,須根擴張至周圍十幾平方甚至更大的範圍,牢牢固定住土壤,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這也是它們栽種如此稀疏的原因。

若是栽種密集,那麽它們的根系在地下無法擴張,吸水能力降低,很有可能幹旱而死。

沙漠環境不能與正常水源充足的環境相提並論。

葉晗見到的護林員有60多歲,姓吳,名叫吳於盛,是本地的牧民。

這麽多年來,他親眼看著周圍幹旱的區域變成如今的綠地,大片大片的梭梭樹從幼苗長到現在的一米多,內心的滿足感難以言說。

不僅如此,栽種的梭梭樹、紅柳等植物,還給當地帶來了財富。

“這些梭梭,別看它小,作用大著呢。”吳於盛的普通話不算標準,但能聽出語氣中的自豪:“我們稱它為‘沙漠植被之王’,能適應高溫、風沙、耐鹽堿,生命力頑強。”

梭梭樹能承受60度的高溫,零下40度的低溫,成年樹在土壤含鹽量達到3%時仍能頑強生長,生命力何其強悍。

但在幼苗時期,它依然有可能因缺水而死亡。

在年降水量僅有幾十毫米蒸發量卻高達上千毫米的荒漠地帶,需要種樹人加以灌溉,尤其是幹旱的季節。

種樹人大多是當地的牧民。

他們一方面受到國家林草局的補貼,另一方面也會利用梭梭樹進行創收。

在一些梭梭樹的根部,寄生著有名貴補益類中藥材[肉蓯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譽為“沙漠人參”。

野生種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要獲取珍貴的‘肉蓯蓉’,必須種植梭梭或紅柳等植物,因為對方為寄生,無法獨自成活。

這是梭梭樹得以大量種植的根本。

如今,人工種植和嫁接肉蓯蓉的技術在當地已十分普遍,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

3月下旬-4月下旬剛好是肉蓯蓉的采收期,吳於盛帶著葉晗去現場查看了一番。

剛栽種一兩年的梭梭樹自然無法寄生,他們要去的是栽種5年以上的梭梭林。

3年嫁接、3年收成,要經過6年的時間才能獲得珍貴的肉蓯蓉。

不過第一次嫁接之後,根據生長的大小存留,以後每年都有合適的來采摘。

開車途徑很長的距離,葉晗終於到達前方綠色遍布的梭梭林。

這裏的梭梭樹長到了一米多高,分枝眾多,但枝條依然纖細,甚至略顯幹枯,這是沙漠植物的特征。

吳於盛掃視了一圈,在幾株梭梭樹的根部附近找到冒出頭的幾棵肉蓯蓉,於是用鏟子小心的挖掘,越挖越深。

葉晗看到了它們的全貌。

個頭居然不小,手腕粗細,小的有四五十公分長,最高可達一米。

整個埋在地下,下部修長,頂端的花穗好似松塔的形狀,有大量的淡紫色小花即將盛開。

吳於盛對此表示滿意:“這幾根長得挺粗壯,能賣個好價錢。”

又告訴葉晗,眼下采挖是最好的。

等到全部開花後,營養物質會大量流失,那時候就晚了。

在采收期,他和其他牧民分批巡邏,一看到樹下有裂縫或者冒頭就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