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農業大學之旅(七)

【宋朝的這個畝產一直持續到了咱們建國時期,不僅沒有增長,甚至還下降了,我看過一些資料,說那時候山東的小麥產量才41公斤,也就是100都不到!你們現在能想象,辛辛苦苦種一畝地,結果收成只有幾十斤的樣子麽?你會覺得這簡直就是個地獄笑話。】

【但在那個時候,就是切實發生的事情。】

“吃飯了!”

昏暗的室內,小小的桌子上擺著主人家今天的飯食,沒有白米飯也沒有什麽下飯的菜,只有幾個餅子。

男人吃了一口,艱難的吞下去,忍不住抱怨道:又是吃糠,哎。

老太太白他一眼:抱怨啥?咱們家有糠吃已經不錯了,隔壁家都已經要去挖觀音土吃了。

男人嘆口氣:“辛辛苦苦忙上一年,到頭來連口飽飯都吃不上,你說這是圖啥啊?”

觀看天幕的古代農民們看著他們的吃食卻發出了羨慕的聲音,嘟嚷道:能有糠吃已經不錯了,還挑。”

對他們來說只有不錯的年景,才能吃上糖。

辛苦忙上一年,結果到頭來吃不飽飯,這難道不是常態嗎?

若是遇到什麽天災,饑荒來臨的時候,地上的野草和樹上的樹皮都能被扒光。

至於觀音土,也不是沒有吃過。

觀音士好啊,長得像面粉,閉上眼睛,可以假裝自己是在吃面粉,可惜就是吃多了容易腹脹,吃這東西脹死的人也不在少數。

而此時,正在家中大宴賓客的權貴們,面前的案幾上擺滿了精致的面食和肉食,還有各式點心。

糠是什麽?那不是喂牲口的飼料嗎?居然也能吃?

從小錦衣玉食的小孩子帶著天真不知世事的表情看著天幕,問大人:“他們吃麥子吃不飽的話,為什麽不吃肉呢?我最喜歡吃肉粥了。”

【60年代的時候,咱們還有過一個現在聽來很有趣但想一想又很心酸的事情。那就是由首都市政府牽頭的“小麥大會戰”!這次會戰的戰略目標是要將首都百萬畝水澆地小麥的畝產提高到300斤!因為之前首都的地都是旱地,但那會的水利工程竣工後,引入了灌溉水源,於是旱地就變成了水澆地。那種地的方式也該變一變了。】

慷慨激昂的音樂響起來了。

大大的會堂裏掛著各種標語。

“首都市種麥養豬會議!”

“百萬畝小麥畝產300斤科技大攻關!”

出席的專家們和科研人員雖然穿著並不光鮮,是那個年代獨有的藏藍和灰,毫無色彩感。但是陽光照在他們臉上,飽滿的情緒和堅定的決心卻能通過天幕傳遞給所有的觀眾。

這個畫面在各朝代的官僚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首都市政府,很好理解。大概就相當於現在的京兆尹衙門、長安府衙……

堂堂一個府衙不做別的事情,卻牽頭組織了一個什麽養豬種麥大會!

簡直是…簡直是荒唐!

如此粗鄙之事,將他們這些士卿大夫的臉面置於何地?

真是……毫無體統!

而站得更高的帝王反倒情緒平和,能夠看出來這裏面傳遞出來的一些訊息。

李世民感慨: 將民生之事放在首要位置,這樣的朝廷,難怪這路小柒的語氣中傳遞出的往往是自豪之情。”

不知道他的大唐子民們在提起自己的國度時,是否也是如此自豪?

他原以為自己在歷代皇帝裏,算是勤政愛民的,但捫心自問,也做不到如此。

而贏政想到的卻是另一層,他若有所思: 看來這種地一事,就像是其他事務一樣,想要形成大規模的效應,也需要由朝廷出面才行。

這後世的朝廷,還真是什麽都管,而且管得那麽細。

他們哪來這麽多的吏目?

難不成真如之前說的,人人都識字,人人都需要接受學校教育,所以才能發展到這一步嗎?

【政府找了很多專家,劃出了73塊樣板田,先在樣板田裏面按照科學的田間管理方式來種小麥,什麽時候播種,什麽時候澆水,澆幾次都有嚴格的標準。因為當時的農民很抗拒新事物的,他們都覺得自己種了幾十年地了,怎麽可能不如你這些讀書人呢?種地的事情書上怎麽會教?而且,萬一減產了怎麽辦?一開始完全不聽指導。所以,樣板田就變得很重要,只有樣板田實現了增產,他們才能接受這種更加科學的種地方法。】

身穿藏藍色棉襖的農民在澆完水之後,打開自

己隨身攜帶的本子。

本子上寫著《北京地區小麥生產技術管理歷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頁,在第一次澆水的表格裏打了一個勾。

點亮了燈光的樓房裏,桌上擺了好幾道菜,這可是這個年代難能見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你爸怎麽還沒回?今天可是除夕。

一家人等了許久後,依然不見男主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