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2/2頁)

徐憚、蘇蕈等人皆是楚山年輕一代裏的佼佼者,徐懷當然願意多花些時間引導他們,說道,

“石齊的罪錯,不是他在被救援時致使同僚死傷,而是他貪睡忘卻警哨之職,使你們沒能提前覺察敵軍接近——細究下來,蘇蕈用他為哨,也有識人之過,你懈怠軍務,都當跟著戒訓懲告。楚山這兩年梳理出那麽多的軍戒條令,看似繁冗,但治軍之道皆在其中,另外再罰你們抄寫十遍軍戒條令,我看這個比杖你們三十軍棍管用……”

“……”

徐憚年少氣盛,溺於武技修習,而疏於文思,有些事情需要他慢慢思考,徐懷暫時撇開這事,親自詢問韓奇虎敵軍在潢川渡淮後的部署,與諸將討論東線及淮南所面臨的嚴峻局勢。

黃昏時,有快馬馳來,通稟朱沆奉旨趕來楚山慰軍,車馬已至安州,明日將與荊湖北路都部署王番進入楚山。

朱沆奉旨勞軍,當然是要與徐懷見面,但他並不知徐懷此時身在何處,遂使信使先行聯絡。

從安州經武勝等關抵達羅山,就一百多裏山峽驛道,徐懷先遣信使趕往安州見朱沆,通報他身在羅山,又令範宗奇率領二百余騎趕往武勝關,等明日迎接朱沆、王番後,護送他們前來羅山新城。

朱沆得知徐懷在羅山,當夜就從安州動身,次日一早便趕到羅山新城,與徐懷見面。

看到面容憔悴、疲累不堪的朱沆,徐懷也是感慨萬千。

帝都南遷建鄴之後,建繼帝除了每月都會照例下一封聖旨,詢問徐懷及楚山的近況,徐懷基本上也會事無粗細,每月爭多上幾道奏折進京,但京中到現在才第一次正兒八經派大臣來楚山慰勞;大家也清楚,事實上這主要還是因為淮南形勢告急。

而帝都南遷建鄴之後,朱沆判知建鄴府事,公務極其忙碌,在這個節骨眼上,建鄴帝還是緊急派他趕來楚山相見,可見身邊真正能信任用來聯絡楚山的大臣,實在是太有限了。

“淮王接到你的秘函,其時虜兵已渡淮大舉南下,淮王數次派死士潛往壽春報信,但都為虜兵所截,”朱沆在羅山城下見到出城相迎的徐懷、徐武磧、史軫等人,也直接挑明來意,說道,“陛下對壽春形勢也萬分擔憂,特遣我趕來楚山見你,有無良策應對?”

徐懷不知道該冷笑還是該苦笑——

徐憚、蘇蕈臘月十五日黃昏將信送到淮王侍衛手裏,虜兵是十五日深夜正式渡淮,倘若淮王在得到他的秘函之後,沒有因為什麽耽擱,不存在無法派人進壽春報信這事。

而事實上,在虜兵大舉渡淮南下的第三天,左司馬院潛伏於壽春的內線,猶冒死最後一次傳遞消息出來。

當然,徐懷也知道眼下不是糾纏這些細枝末節的時候,至少淮王沒有蠢到矢口否認收到他的秘函。

“壽春城險且堅,淮王坐鎮壽春時,除了內城外,還增修了外廓城,又有葛伯奕、葛鈺等將率四萬精兵駐守,支撐一兩個月是沒有問題的,”徐懷說道,“關鍵還要看陛下在一兩個月之內,能否組織足夠多的援兵,迫使虜兵退回到淮河以北……”

激烈的血腥戰事,最能淬煉將卒。

不管徐懷多看不起葛伯奕等人,不管淮王府軍這幾年從河北到京東,再到河南,一退再退,與赤扈人交手也是勝少敗多,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經過血腥而殘酷的戰事汰弱留強,淮王府軍的戰鬥力,已絕非當年的天雄軍能及。

事實上左右驍勝軍、左右宣武軍以及鄭懷忠、鄭聰父子統兵的神武軍,戰鬥力也都已經不容小窺——軍中大批軍將武吏得到培養跟成長,大批老卒身經百戰。

此外,短時間內也不用考慮葛伯奕、楊茂彥、葛鈺這些人會投敵。

淮王府軍這些年是打得不怎麽樣,但也是一路抵抗胡虜,大小血戰不知凡幾,將卒從上到下也重新塑造了不弱的抵抗意志。

葛伯奕、楊茂彥、葛鈺等即便再怯敵畏戰,在沒有到生死存亡的關頭,也不可能冒著全軍崩潰的風險去投敵——而在大爭亂世,他們手下的兵馬又是他們權勢的基石。

當然,徐懷對葛伯奕、楊茂彥等的抵抗意志也絕不會太高估。

因此,淮南戰事能否順利轉危為安,關鍵還在建鄴能不能及時組織足夠龐大,令虜兵退出淮南的援兵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