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編軍(第2/2頁)

即便在赤扈人的亡國威脅前,大家都不得不先攜手禦敵,但背後依舊有著很多的講究。

在高純年、鄭懷忠、吳文澈進入鞏縣之前,徐懷就與景王趙湍、錢尚端以及代表胡楷的胡渝認真商議過。

徐懷在鞏縣所部,僅有五百人馬,即便在鄧珪、楊祁業及唐盤率部趕到後,以蔡州援師為名義集結的兵馬,也僅有一千五百人眾,遠遠不及第一批就高達五萬人眾的西軍援軍。

照慣例,蔡州援軍在鞏縣需要接受西軍將帥的節制,聽從調動。

而景王趙湍這時候可以在高純年、鄭懷忠及吳文澈身邊,對調兵遣將之事提一些建議,也能代表宗室激勵將卒士氣,但具體的征戰之權,就應該交給高純年、鄭懷忠、吳文澈以及此時在潼關坐鎮、權柄更高的陜西行營諸路兵馬都總管苗彥雄,不應幹涉他們對戰事的統禦權。

理論上,守陵軍也應該交給鄭懷忠、高純年等人節制。

不過,事事並無絕對。

他們到鞏縣後,還不是直接從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等人手裏接過鞏縣的守禦權?

當然,高純年、鄭懷忠、吳文澈以及此時在潼關坐鎮統領中軍、後軍的苗彥雄,與喬繼恩、陳由貴、高惠鴻不同。

他們作為大越高級將臣,骨子裏皇子不得擅自幹涉朝政的觀點更根深蒂固,吳文澈、高純年身為士臣,甚至以忤諫官家為榮。

景王趙湍即便態度再強硬,也不可能擅自就從他們手裏爭奪西軍的指揮權。

但是,景王趙湍既然已經統轄受殿前司直屬的守陵軍及蔡州援軍,成功守住鞏縣,那接著統轄這兩部人馬,又或者說他們兩部人馬,只接受景王趙湍的直接指揮,去參與後續的作戰事宜,在山河破碎、京師垂危的節骨眼上,誰又能說這不合情理,不合祖宗法?

當然了,他們同時還要在接下來的戰事時,將守陵軍集中起來使用,而不是分散在鞏縣四城城墻之上。

將守陵軍與鞏縣防禦事務中剝離出來,甚至更要從守禦皇陵事務中剝離出來,成為景王趙湍親自率領之下參與勤王、解汴京之圍諸多戰事的一部戰力,會有怎樣的微妙,徐懷不需要直接挑明了去說,相信景王他自己及錢尚端心裏也是清楚的。

而錢尚端支持這事,也足以表明他的態度了。

當然,守陵軍要從鞏縣防禦事務中剝離出來,就需要高純年、鄭懷忠調派一部分兵馬負責接管鞏縣防禦。

景王趙湍此時在高、鄭、吳三人面前,話裏話外的意思,也是挑明了說整件事前前後後,就是蔡州防禦使胡楷所派遣援軍在他的節制之下馳援鞏縣,到鞏縣後又接管守陵軍,才最終將鞏縣守了下來。

景王沒有責怪他們見死不救、援師進軍緩慢,鄭懷忠、高純年、吳文澈內心就已經是松了一口氣,猝然之間,哪裏可能有徐懷、錢尚端及景王趙湍想的那麽深遠,想到爭嫡這件事上去?

在大變之前,他們甚至都無暇去細思如何去壓制、排擠徐懷、王舉這些王氏故人,對景王繼續要直接統領蔡州援軍及守陵軍,以及由西軍派兵馬接管鞏縣防務,鄭懷忠、吳文澈也只是稍作沉吟,便答應下來。

鞏縣乃是與赤扈人在嵩山北麓作戰的橋頭堡,要作為前鋒兵馬的大營使用,高純年、鄭懷忠兩人都要在此坐鎮,心裏當然也是希望由他們熟悉的嫡系人馬負責守禦為好,也更方便西軍兵馬進出鞏縣作戰。

至於景王要親率守陵軍及蔡州援師移駐城外,高純年、鄭懷忠、吳文澈是有遲疑的,但他們勸阻,也是擔心景王親自統兵出城駐守再有遇險,他們難辭其咎。

當然,景王態度堅決的堅持如此,高純年、鄭懷忠、吳文澈勸阻不成,最終同意景王率守陵軍、蔡州援師在鞏縣南部、進皇陵區的谷口位置結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