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華僑旗幟

集美先生本名甲庚,出生於廈門集美社,17歲即渡洋前往南洋,經營父親留下的米糧店,後開設罐頭廠,創辦黃梨園,加入熟米業務(即去谷皮的粳米。)

早年米糧店都是帶谷米,與目前商鋪買到的粳米不同,後來熟米才成為主流。

36歲時已經在南洋聲名鵲起,是著名的實業大王,受人推薦擔任新加坡華商總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同年加入同萌會,向閩僑募資五萬元建校舍。

這一年開始,陳先生便與助學振興結下不解之緣,一生都在為華人的教育事業做貢獻。先後創建集美學校、集美師範學校、廈門大學、南洋華僑中學、集美航運學校。

他的名並非取自家鄉,而是家鄉以他為榮,華僑們對他的尊稱!

這一世,陳先生最輝煌的地方,並非是在教育、實業上的成就,而是永遠都站在正確的一方,不受政治利益左右,誰的組織有抱負,他即號召南洋華僑支持誰!

一開始支持國父、後來支持北方,全都是在形勢轉變之前,最危難的時候給予幫忙。如果說,一次賭中,可以說是在博,但次次都賭,不食紅利,是為什麽?

只能說是理想的光輝在閃耀。

戰亂時期,陳先生還支持閩省財政,累計捐獻超五十萬大洋,為各方愛國組織募集的資金不下百萬。

1923年夏,閩、省兩地軍閥在集美、高崎兩島對峙,互相開槍射擊,造成集美學校學生李文華在乘船途中中彈身亡,正在南洋籌措愛國資金的陳先生,立即與另一位愛國華僑,後任全國賑災委員會主任的林義舜先生,聯名通電,要求確保集美學校安寧。

南北各路軍閥紛紛同意訂立集美和平學村公約,特別批準“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由此而來。

集美社的學校也統一合並為一所大學。

戰爭期間,知名的起義行動、載有的地方災荒、都可以找到陳先生組織籌款,號召南洋華僑募捐的消息。

初代南洋華僑是為國出過大力的!

這也是為什麽國家一直歡迎華僑的原因,甚至第一批回國投資的人都是南洋華僑,陳先生則高尚到讓人一提起華橋,便聯想到閩省人,不是華僑只有閩省人,而是閩省出了個陳先生。

何定賢知道陳先生除了是個商人、愛國華僑,更是位有重大影響力的社會活動家。

在南洋時期便是同萌會員,第一代的社團大佬,通過不斷的興華義舉,在南洋華僑中具有“教父”般的影響力。要是能讓陳先生致電給南洋總督,南洋總督確實要慎重考慮放人。

因為,陳先生現在已經回歸家鄉養老,真正的落葉歸根,享受人生,並且是站城門樓上觀禮的人物,身上頭銜都是國字號。他一句話南洋都得抖三抖。

抗日戰爭勝利的時候,可是有人送給過他一面旗幟,上書“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何定賢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但必須相信陳先生是個高尚的人。南洋本地的政治人物,為什麽會與陳先生有所矛盾?陳先生混哪裏的,小癟三又是混哪裏的?

擺明是眼界不一樣。

“我要想聯系陳先生,只能通過霍老板牽線搭橋了。”何定賢心中掂量一番,出聲道:“既然只是通個氣的事情,我沒理由拒絕,成不成都不關我事。”

“至於遊行示威的活動,幹!”

何定賢考慮到眼下形勢,為南洋的華僑聲援,其實便是港島華人出聲。雖然看起來是兩線作戰,在警務處長都沒徹底搞定的情況下,白白為南洋華僑吸引火力。

但搞政治格局要大,港島、南洋同為英屬殖民地,華人本身就是一體的。南洋鬧的越兇,港府越忌憚,港島喊的越大,南洋總督要考慮的越多。

聲援南洋華僑,其實就是幫助自己,相比於南洋打打殺殺,血濺街頭,港島幹點加油呐喊的活,他都嫌不過癮!

“你讓南洋的勞工主席等消息,港島華人會在適時的機會,舉起旗幟聲援南洋。”要不是政治環境擺在那,何定賢都想在港島復刻南洋的活動,可惜港島地緣跟南洋天差地別,頂多跟濠江走一樣的路線。

“好。”

蔣天生則是倍感意外,激動的點頭。

他預料中大老板會答應願意聯系陳先生,但會拒絕聲援南洋的事,卻沒想到,大老板竟然一口答應下來。

這樣義群海外分社在南洋的地位將會大大提高,而義群通過為勞工陣線拼命,不僅參與進軍火、面粉生意,還拿到經營馬欄、賭档以及走私香煙的機會。

雖然,這些生意沒有面粉賺錢,但勝在能開档口,擴大兵馬。

何定賢把凍檸茶喝完,打算起身走人,隨口問道:“還有沒有什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