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差人辦報

半個月後,灣仔,三板街,一間茶餐廳內。

鄒懷文風塵仆仆,剛剛過海來到港島,見到老板大方的替他點了飲料點心,出聲匯報:“大老板,最新的三台造紙機已經進入工廠,經過技工可以調試可以投入使用。”

“新的一台印刷機也正在作業,造紙廠每天可以產紙一萬兩千刀,由於我們價格便宜,《星島日報》已經全部用我們的紙。”

何定賢拿著服務員遞來的檸檬水,吸了一口點頭道:“《工商報》和《華商報》是不是已經搞定?”

“看你最近天天都往港島區跑,應該不會浪費輪渡的票錢吧?”這些錢可都是公司出!

鄒懷文也早在《星島日報》辭職,專門負責東方紙業運營,生產銷售一手抓,此時笑道:“《工商報》的合同已經敲定,《華商報》一直在談,因為《華商報》同四海紙業的關系很好……就算我們的價格低,別人也不一定買。”

“算了,《華商報》一個月才賣多少份?一周也就發行一期,在港島沒什麽銷量,我看他遲早倒閉。”何定賢端著一份雲吞面,拿著一雙木筷,吸溜著大快朵頤。

鄒懷文面前則是一份豬扒飯,一大塊豬扒帶著骨頭,油滋滋的香氣撲鼻。

“是,拿到《工商報》的合約之後,紙廠每個月利潤就達到五萬以上,市面上也總有些公司不看產品,只看人。”鄒懷文其實也沒把《華商報》放在心上,說完就補充道:“工廠多招了五個工人,讓阿仔出面招的。”

“行,人還是阿傑管。”何定賢爽快點頭,鄒懷文繼續說道:“我在《大公報》有點關系,想要拉攏《大公報》的單子,但是《大公報》的社長獅子大開口,要這個數。”

他舉起一個手掌。

何定賢隨口答應:“如果是五千就給他,如果是五萬就給他一巴掌。”

鄒懷文低下頭表情悻悻,專心吃飯,《大公報》作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一張中文報紙,發展歷史是與革命史息息相關的……

最早是在津港創刊立報,靠著與當權軍閥“袁大頭”對噴火爆全國,一向以“敢言”著稱。

而後,隨著戰亂《大公報》在上滬、漢口、港島、桂林、川渝多個城市建立分社,報紙股權也幾經轉手,一度還淪落到受鬼子控制。

1926年9月,吳定昌、張繼鸞、胡正之接辦《大公報》,成立“新記大公報”公司,寓意為新的大公報。

這階段的大公報奉行“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主義,成為全國公信力最強的報紙,迎來了一段最輝煌的時期。

《大公報》不僅堅定抗日,作愛國宣傳,還湧現出一大批“文化鬥士”。

而在國內戰爭結束之後,津版《大公報》已經改組為《進步報》,滬版大公報則繼續發刊,港版則伴隨潰兵而停刊,直到三年前才在內地港澳工委的領導下復刊,與《工商報》,《文匯報》一起組成中資背景左派文化陣線……

目前《大公報》還是全港排名前三的報紙,每期銷售都達五千多份,不過報紙定位跟負責人是兩個概念。

《大公報》大公無私,負責人卻是要吃飯的呀……

東方紙業草創沒有半年,確實缺少報業的大主顧光臨,但是依靠價格優勢的情況下,白報紙還是不愁銷量的。

港島有大量的字畫報,馬報,小姐報……這些多如牛毛的報社加在一起,很容易就能消耗掉紙廠的產量。

鄒懷文是為紙廠未來的發展考慮,才在想辦法搭上《大公報》,可是何定賢也有他的考慮,吃到半飽時,哈出口熱氣,提議道:“阿文,有沒有考慮自己辦一間報社?”

“何生。”鄒懷文順口答應一句,下一秒就面色了然,好似早有預料:“你真打算辦報紙?”

他在負責起紙廠之後,對何定賢的了解愈加深入,大致猜到何定賢是一個做生意有眼見的人。

生意人的眼見,不是預知未來,而是走一步,看三步,立足眼下,展望未來。

以紙廠為事業根基的話,下一步就是辦報!

一旦報社成功立起來,銷量好的話,紙廠也能水漲船高,不愁銷路,形成壓制其他紙廠的產業鏈優勢。

未來不說做成全港最大的紙業公司,但也是財有流水,源源不斷啊!

何定賢笑著問道:“辦報社不好嗎?”

不鄒懷文苦笑道:“辦報社當然好,但是報紙想要打開銷量很難,管是《馬報》,《商報》,還是《風月報》,《日報》,每個報紙都有不同的客戶群體,否則客人為什麽要在報亭上百份報紙裏選你?”

“就連英文報紙,中文報紙,乃至於華僑商報,其實也是在針對不同的客人,辦報紙利潤雖然高,但是難度更大,甚至還需要點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