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練手之地(第2/3頁)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們,自然也是分不清其中的真假。

只覺得陳舟既然已經在CERN開始高能物理的實驗,加入了CERN的課題組,那必然是選擇了CERN。

所以,他們跟著那些由付海天等人投遞資料的自媒體們,開始調轉槍頭,重新對準了陳舟。

怎麽說呢,這件事持續至今,在陳舟自己看來,他始終像是局外人一樣。

畢竟他,從頭到尾都沒說過一句話。

這些企圖搞臭他的輿論,完全就像跳梁小醜一般。

事實上,對陳舟而言,真正的選擇權,本身就在他自己手中。

管他外界說什麽呢,他只要選擇了回去。

那麽,所有的輿論,都將煙消雲散。

陳舟是這樣想的,燕京大學也相信陳舟是會回來的。

但是,此刻正在科技部門,整理材料的李振邦,他的表情卻有些復雜。

本來他以為,借著老領導的手,發公告,足以平息這場從頭到尾的鬧劇。

卻沒想到,輿論背後之人的頑強,是超過他的想象的。

微微皺了皺眉頭,李振邦嘴角一咧,輕聲笑道:“越來越有意思了,我倒有看看,你們有多大能耐……”

有著老領導撐腰的李振邦,隨即開始部署相應的輿論導向。

這要是真讓這幫人得逞,那也就徹底完了。

遠在CERN的陳舟,此刻也開始正式進入了狀態。

中微子是奇特的粒子,他們既沒有電荷,也沒有磁矩,是較為穩定的粒子。

雖然中微子和物質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但中微子的數量,卻一點也不少。

就目前的了解,已經知道有三種中微子。

分別是和電子相聯系的電子中微子Ve,和μ子相聯系的μ子中微子Vμ,和τ子相聯系的τ子中微子Vτ,以及它們各自的反粒子。

只不過,除此之外,到底還有多少種中微子,是人們所不了解的。

中微子的一個性質是它們的靜質量。

理論上,中微子的靜質量可能不等於0,而有一定的值。

但實驗上,只知道中微子質量的上限值,卻還沒有人能準確地測出中微子質量的值。

舉個例子,電子中微子,只有一個實驗組給出了質量不等於0的結果。

而其他實驗組,都只給出它們質量的上限值。

因此,由於結果的不一致,關於中微子質量的定論,始終沒有。

而近年來,人們對於是否存在重中微子的問題,有許多猜測和議論。

許多物理學家認為在弱相互作用中出現的中微子,包括參與原子核β衰變的電子中微子和伴隨μ子衰變的μ子中微子,實際上都是一種稱為輕中微子的V1,和另一種稱為重中微子的V2的混合。

V1值得就是它們的質量很小,接近於0。

V2則是指它們質量較大。

而這種輕中微子和重中微子混合的這種假象,正成為當前物理學家們活躍研究的課題。

如果確實存在這種混合,那麽怎樣用實驗直接證實它呢?

答案正是測量和分析原子核β衰變和β射線能譜。

此外,輕中微子和重中微子的混合,會引起中微子振蕩現象。

也就是弱相互作用中微子的性質,會在傳播過程中發生振蕩式的變化。

根據以往的實驗來看,原子核β衰變發生的β射線,具有連續的能譜。

把能譜中β射線的強度,作一函數變換後,對β射線的能量進行苟裏標繪,會得到一條直線。

但是,如果在β衰變中,存在輕中微子和重中微子的混合,而且發生β衰變的原子核,能量足以發生重中微子。

那麽,β能譜將包括發射輕中微子成分的能譜,和發生重中微子成分的能譜兩部分。

根據輕中微子和重中微子的混合百分比,也就是混合強度,這兩部分的能譜各占一定比例。

就會造成,由於總的β能譜是兩部分的疊加,這是苟裏標繪,就不再是一條直線了。

這就是說,如果存在輕中微子和重中微子的混合,β能譜在相應於發生重中微子的能量處,苟裏標繪上,將會出現一個轉折。

因此,測量和分析β能譜的形狀,就可以發現重中微子的存在。

此外,可以由這個轉折出現的能區,確定重中微子的質量,由這個轉折的大小,確定重中微子混合的程度。

最早在1985年,加拿大實驗物理學家辛普森用測量和分析氚原子核β能譜的方法,來尋找重中微子。

通過這次的實驗,辛普森宣布,在氚的β衰變中,發現了質量為17.1keV/c2的重中微子,其混合強度為3%。

辛普森隨後於哈佛大學進行了該項實驗的報告會。

也引起了到會物理學家們很大的興趣。

只是,辛普森的實驗,有許多細節問題,是解釋不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