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遊學不斷,課題不斷(第2/3頁)

可是答案,著實有些紮心。

陳舟想也沒想,就回道:“看完了啊,除了這三百多篇,我這還有近兩百篇呢,不過,可能是因為你要梳理文獻內容,所以看得慢。”

聽到陳舟回答的張一凡,默默看了一眼自己的電腦屏幕,那上面是他所做的標記。

關於文獻數量的標記。

別說是五百多篇了,就這三百多篇的,他也才剛梳理完一半。

頓時,張一凡開始在心裏安慰自己:“沒錯,就跟陳舟說的一樣,我因為要梳理文獻內容,所以才看的慢些,其實我也很快了……”

只不過,安慰著自己的張一凡,就聽到電話裏傳來了一聲小聲的嘀咕。

“這個極小模型綱領,還是有點難的啊,我都花了一大半的時間了,結果卻還是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聽到這嘀咕聲之後,張一凡內心的安慰,也徹底支離破碎。

他這才意識到,陳舟遠不止粒子探測器材料這一個課題。

據他所知,陳舟同時研究的,就還有數學的極小模型綱領,和物理學的粒子加速器實驗這兩個課題了。

可就算是這樣,陳舟卻還是已經看完了五百多篇文獻資料。

這效率,令張一凡是羨慕嫉妒恨呐……

電話掛斷之後,陳舟也不再糾結於眼前劃掉的公式,輕輕放下了手中的筆。

他之所以選擇張一凡,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

張一凡是他的同學,他對張一凡的了解比較多。

通過幾次廬州之行,陳舟也能夠看得出來,張一凡有著一顆勤奮上進的內心。

陳舟想要培養自己的實驗室班底,只能通過張一凡這樣的同學好友來實現。

雖然他能夠憑借自己的名氣,去招徠一些化學方面的優秀人才。

他也可以像張一凡說的那樣,通過國家“萬人計劃”搞定這個項目。

但是,對於想要在材料學這一領域,有更進一步研究的陳舟來說。

只有自己一手打造的實驗室,才能滿足他的要求。

至於實驗室所需的錢,他會慢慢想辦法。

況且,陳舟已經想到了少花錢的方法。

而且,絕對行之有效。

還有一些原因,就是出自陳舟的私心了。

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些老同學,能帶帶的,為什麽不帶帶?

晚上十一點多,陳舟和楊依依掛斷視頻之後,他便上床睡覺了。

遊學開始以後,陳舟的作息也恢復了規律。

嚴格的按照自己已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度過每個元氣滿滿的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規律的陳舟,除了課題研究之外,每晚都會跟楊依依開個視頻,溝通一下感情。

那種互相監督,互相學習的默契感,也逐漸回到了兩個人的身上。

楊依依也會把在LIGO所遇到的難題,分享給陳舟。

兩個人就這個問題,展開思維的碰撞。

而陳舟,有時候也會把粒子加速器實驗的問題,拋出來,跟楊依依分享。

只不過,兩個人分享問題的方式,有點不太一樣。

楊依依屬於客觀型的,而陳舟屬於主觀型的。

客觀型指的就是,楊依依會把問題進行客觀的描述,然和跟陳舟進行討論,互相交流觀點,進行思維的碰撞。

主觀型的話,則是陳舟會直接將自己的想法,伴隨著問題一起講出。

然後將其中,他覺得不對的地方指出來,跟楊依依一起探討。

兩種類型各有各的好處。

但是,陳舟往往無法實現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讓楊依依找不出來任何他沒有提及的盲點。

但也正是因為此,陳舟覺得楊依依是一名真正的物理學家。

她的關注點,絕不會局限於片面的論述,而是在整個問題之上。

時間,就這樣在不斷的遊學,和不斷的課題之中,緩緩流逝。

陳舟和弗裏德曼等人,在第三站BINP,也就是俄羅斯布德克爾核物理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的時間,有兩周。

俄羅斯布德克爾核物理研究所位於西伯利亞,前身是新加速器方法實驗室。

這個研究所主要的研究領域有粒子加速器、高能物理、等離子體物理、核聚變、同步輻射和核技術應用等。

這裏也擁有著世界上第一台用於高能物理實驗的正負電子對撞機。

同時,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一樣,俄羅斯布德克爾核物理研究所BINP也是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之一。

世界八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也是陳舟和弗裏德曼等人的學術交流路線。

準確來說,應該是世界七大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

因為隨著SLAC的對撞機實驗室全面關停,SLAC必將退出世界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中心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