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該處理數據了(第2/4頁)

也就是伽羅瓦創造出“伽羅瓦理論”的思想。

簡單來說,就是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數和計算。

然後形成了群、域的概念。

再通過域和擴域的方法,給出方程根式可解的,更準確的數學定義。

再從對域的研究中,發現域的某類自同構映射對應著方程根的置換。

從而找到了方程根式可解的奧秘。

隨即便是拿著打開奧秘大門的鑰匙,也就是伽羅瓦對應,把域列和群列優美的對應了起來。

最後再基於深刻的邏輯推導,形成了可解群的概念。

並且順手證明了根式可解與伽羅瓦群是可解群的等價關系。

聽起來是不是一步一步的,花不了多少時間?

實際上,確實也沒花多少時間。

伽羅瓦名義上是用了5年的時間,可事實上,可能連一年都沒有。

他就創造了這些伽羅瓦理論的核心內容。

陳舟在學習和研究伽羅瓦理論時,還記住了伽羅瓦的一句名言:

“跳出計算,群化運算,按照它們的復雜度,而不是表象來分類……”

在伽羅瓦理論之後,陳舟便又回轉到了“伽羅瓦群的阿廷L函數的線性表示”這一子課題的“阿廷L函數”上。

就這樣,從普羅維登斯回來之後的陳舟,又開啟了新一輪的輪轉學習模式。

在物理學上,對文獻資料進行整體性的梳理。

依靠錯題集的方向判別,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實驗的可行性。

在數學上,子課題和哥猜兩頭並進。

只不過,子課題進度更快,所花費的時間也更多。

而哥猜,就只能在旁邊打打醬油,時不時的瞅一眼分布解構法有沒有動靜。

這和陳舟的本意並不違背。

因為陳舟在尋找和彌補代數幾何的知識。

他的目的,便是希望通過代數幾何的內容,來發展分布解構法。

從而在側面解開哥猜這一難題的答案。

這段時間的楊依依,主要還是在LIGO那邊。

中途倒是跟著韋斯教授去歐洲那邊做過一次學術交流。

對此,楊依依還特意詢問過陳舟,他的導師有沒有和他提過這件事。

陳舟的回答自然是沒有。

他都已經太長時間,沒和弗裏德曼教授見過面了。

就連郵件溝通交流都沒有。

當然不可能還有學術交流的事。

楊依依聽到陳舟的回答,還是有些奇怪的。

這次的歐洲物理學術交流,主要還是高能物理為主的。

而且還是CERN這個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學實驗室所負責的。

好像是要對2016年的物理學發現和研究進展做一個總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並不算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學會會議。

弗裏德曼作為高能物理學領域的大牛,是有很大可能會去參加的。

怎麽會提都沒提呢?

對此,陳舟倒也沒多解釋,反正現在的他,也是沉迷於自己的節奏之中,無法自拔。

除了不能去歐洲和楊依依見面之外,陳舟倒是樂得待在宿舍。

反正CERN主持的學術交流,後面肯定是能夠看到相關會議內容的。

而且2016年的物理學只能說是還算平穩。

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去年就被發現的引力波。

所以,陳舟雖然在楊依依這知道了歐洲物理學學術交流的事。

但他並沒有主動去找弗裏德曼,詢問這件事的情況。

陳舟相信,弗裏德曼如果有安排的話,肯定會提前通知自己的。

而弗裏德曼自始至終都沒有找過自己,就說明,要麽弗裏德曼帶別人去了,要麽弗裏德曼自己也沒去。

陳舟更偏向於後者。

對於這樣一位老人,而且是沉浸於自己研究的老學者,陳舟覺得他更有可能會待在辦公室裏。

和自己一樣,等著CERN的相關會議內容。

事實也證實了陳舟的猜測,在歐洲的學術交流開始後,楊依依就告訴了陳舟,她沒有看到弗裏德曼教授。

而且在整個歐洲的學術交流時間內,弗裏德曼也是沒有找過陳舟的。

在這次的學術交流結束後,楊依依也就又回到了LIGO。

陳舟曾問過楊依依什麽時候回麻省理工。

但是楊依依自己也不知道,沒有確定的時間。

陳舟只好開玩笑的說,再不回來,下次來麻省理工就是下學期了……

沒錯,隨著冬天越來越冷,時間也在逐漸靠近寒假的日期。

楊依依聽到陳舟的話,只是怔怔的看了陳舟一會,然後笑著說:“那等我回來,我們就一起回家唄~”

不出陳舟所料,12月16日的時候,CERN那邊主動刊發了上一次學術會議的內容。

主要就是楊依依所說的,對2016年的回顧,以及新一年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