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楊依依的實力

“按照傳統激光束和連續離子束等高能束源表面處理技術,會存在熱影響區大、有搭接、表面質量差、效率低等特點。”

“而采用化學熱處理方法,容易使材料產生較大的應力與變形,並存在能量耗散量大、生產效率低等缺點。”

“若采用電鍍工藝,易產生氰化物等有毒物質,危害人體健康,也會存在環境汙染問題。”

“但是,強脈沖離子束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在材料表層積聚高能量,迅速產生加熱、熔化和凝固的變化過程。”

“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應力波、沖擊波等物理現象,對材料表層做了一次十分特殊的改性處理,最終使材料表層的耐蝕性、耐磨性、硬度和強度提高。”

“並具有高能、高效、清潔等優勢,規避了以往表面改性技術的缺點,是材料表面改性的有效手段。”

“這就是我們為什麽進行強脈沖離子束進行表面改性技術研究的原因。”

楊院長不知為何,今天破天荒的講述了一遍強脈沖離子束表面改性技術的優點。

陳舟聽完後,隱隱覺得,楊依依的猜測恐怕是正確的。

這種強調的背後,更多的應該是引起實驗室每一位科研人員的重視。

“實驗材料準備好了嗎?”楊院長看向彭佳。

彭佳馬上應道:“已經準備好了,整個實驗裝置也已經檢查就緒。”

“好,那開始實驗吧。”楊院長點點頭,吩咐道。

實驗正式開始。

和上一階段的實驗不同的是,這一階段是少了不少步驟的。

工藝參數相較於二極管的研究,也是低上不少的。

第一次實驗的工藝參數裏,加速電壓僅為30kV,工作電流為30kA,脈沖頻率為0.1Hz。

通過改變脈沖次數,選取1、5、10、30、50次,分別進行脈沖。

其後,再改變工藝參數,重復實驗。

當然,在這之前,是需要對實驗材料,也就是30SiMn2MoVA鋼棒材進行加工處理的。

試樣的尺寸是20mm×5mm,表面還需依次經過240#、400#、600#、800#砂紙打磨拋光後,用無水乙醇清洗並吹幹。

對於實驗結束後的材料,則需要采用電化學工作站進行耐蝕性能測試和動電位極化曲線測試等。

雖然實驗流程上簡單不少,但是實驗的耗時卻是增加的。

看了一會控制台上的各項參數,陳舟便把目光移到了原始實驗材料的掃描照片上。

原始樣品經過打磨、拋光後,再用5%硝酸酒精腐蝕之後,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原始顯微組織和截面形貌。

其實這玩意的顯微組織和截面形貌,一點也不好看。

主要是由α-鐵素體和珠光體構成的,雖然還算平整,但陳舟卻感覺一點也不具有美感。

不過,待會經過1次脈沖後的實驗材料,估計連這還不如,會更難看。

這次的實驗,會進行一整天的時間。

而且需要在各項測試之後,才能把實驗數據給到陳舟,讓他進行處理。

所以,在實驗室待了一上午後,陳舟蹭了頓午飯,便回了學校。

回學校前,他看到了1次脈沖、5次脈沖和10次脈沖處理後的實驗材料的表面照片。

算是符合實驗預期,經高脈沖離子束表面處理後,實驗材料表面出現了直徑大約在幾十微米的熔坑。

尤其是5次脈沖條件下的表面,完全是坑坑窪窪的,看不到一點平整的地方。

1次脈沖離子束處理後,雖然也存在大量的呈網狀分布的熔坑,但好歹還能瞅一眼。

不過,經過10次脈沖離子束處理後的材料表面,已經可以看到零散且獨立分布的熔坑。

而且,熔坑的分布已經幾乎沒有了網狀結構。

僅從這少量的實驗現象來看的話,1次脈沖時,強度不夠,熔坑才剛出現。

5次脈沖時,就已經全部“打爛了”。

10次脈沖時,就是朝著實驗所需要的結果在走了。

因此,可以初步判斷實驗的進行,還算順利。

也就是說,隨著脈沖處理次數的增加,熔坑數量逐步減少,尺寸變小,且深度變淺,不規則網狀結構逐步消失,並且呈現出獨立分布狀態。

這也就可以預期,經過多次脈沖處理後,材料表層顯微區域將逐步平整光滑起來。

回到燕大後,陳舟就帶著電腦和一應物品來到了圖書館。

實驗已經開始了,他並不像幹等著實驗數據。

他準備像前幾次一樣,自己把握實驗的節奏。

電腦連接上圖書館的網絡,陳舟就開始搜索起了相關的文獻資料。

主要是兩個方面的。

一個是實驗本身,針對強脈沖離子束材料表面改性技術研究的資料。

一個則是他的推測,對材料表面改性的強脈沖離子束的研究資料。